

提要
柳江區高質量發展亮點頻頻“出圈”,新華社、人民網、中國新聞網、《廣西日報》、南國今報APP、《柳州日報》、《柳州新聞》、柳州1號APP等主流媒體平臺聚焦報道,從就業增收、特色產業、文旅融合、移風易俗等領域,全方位展現柳江發展蓬勃活力,有力提升對外知名度和美譽度。
6月27日,廣西柳州市柳北區農村困難殘疾人酸筍加工技術培訓活動在該市一家酸筍加工企業舉行,30多名學員通過觀摩學習、實操訓練等方式,了解酸筍文化,掌握酸筍制作技能。活動旨在提升農村困難殘疾人實用技術能力,促進家門口就業增收。
作者:黃孝邦、鄭昌昊
來源:新華社
6月23日,柳州市柳江區2025年送清涼活動啟動暨柳州市圓通速遞有限公司司機之家揭牌儀式在該市圓通速遞有限公司舉行。
活動現場,與會領導共同為柳州市圓通速遞有限公司司機之家揭牌。司機之家功能齊全,設有休息室、洗漱區、閱覽室、培訓室、健身室、維權幫扶服務站、職工之家食堂等多個功能區域,為貨車司機提供停車、休息、就餐、培訓等全方位服務,有效改善貨車司機停車休息環境,讓他們在長途奔波中擁有一個溫馨舒適的港灣。
揭牌儀式現場。
揭牌儀式后,柳江區2025年送清涼活動正式啟動,與會領導為司機代表贈送涼茶、沐浴露、洗衣液等慰問品,向高溫天氣下辛勤工作的貨車司機表達親切的問候,叮囑他們工作中注意防暑降溫,確保自身安全健康,同時感謝他們為物流運輸事業作出的貢獻。
“感謝柳江區總工會和圓通速遞公司對我們的關心,司機之家的成立和送清涼活動讓我們真切感受到溫暖。我們將繼續堅守崗位,保持安全駕駛,為物流運輸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貨車司機代表莫月有說道。
此次活動由柳江區總工會主辦,旨在為高溫下堅守崗位的貨車司機送去關懷,為他們打造一個溫馨舒適的休息場所,這充分展現工會系統對新業態勞動者的關愛之情,彰顯工會組織服務職工、關愛職工的責任與擔當。
記者:牙春柳
來源:人民網
紫紅飽滿的茄子掛滿枝頭。
當下,正值茄子采收旺季,在廣西柳州市柳江區成團鎮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種植戶有條不紊地開展采收工作,一派繁忙有序的豐收景象。
走進成團鎮里灣村紅旗屯,只見一壟壟茄子植株整齊排列,繁茂的枝葉間,紫紅飽滿的茄子掛滿枝頭,長勢喜人。種植戶們手持剪刀穿梭植株間,熟練地采摘成熟茄子,隨后將一筐筐新鮮茄子搬運至路邊,等待運往市場,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層層疊疊的豐收果實與忙碌的采收場景,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田園豐收圖。
“今年的茄子品質極佳,色澤鮮亮,果實摸起來也硬實。”種植戶熊玉勤麻利地剪著茄子笑著介紹,“今天預計能采摘500斤,裝箱后發往海吉星市場。”這批3月份種下的茄子如今迎來豐收,預計畝產量可達2000斤。
種植戶手持剪刀,熟練地采摘成熟茄子。
色澤鮮亮的茄子。
據了解,今年成團鎮共種植茄子577畝,主栽品種為紫茄。作為“餐桌上的健康守護者”,紫茄營養價值高,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及鉀、鎂等多種礦物質,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食療功效。同時,該品種生長周期短,采摘期從6月延續至10月,長達5個月的采收期為市場供應和農戶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來,柳江區成團鎮積極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大力發展玉米、草莓、樹莓、慈菇、果蔗、番茄等果蔬種植,極大豐富了區域市場供應。未來,該鎮將持續擴大蔬菜產業規模,聚焦標準化、品牌化發展,不斷拓寬銷售渠道,促進農旅融合,著力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記者:韋新娜
來源:人民網
六月的柳江水果市場熱鬧非凡,三華李、楊梅、甜瓜的酸甜尚在舌尖縈繞,為市民的“果盤子”增添繽紛色彩。而此時,成團鎮的葡萄也逐漸轉色,只待成熟時刻為人們獻上夏日里又一份甜蜜饋贈。
即將成熟的陽光玫瑰。
6月20日,走進位于廣西柳州市柳江區成團鎮魯比村的雙季葡萄核心示范區,仿佛踏入一片綠色海洋。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掛滿枝頭,閃爍著誘人的光澤,微風拂過藤蔓,裹挾著葡萄特有的清甜果香撲面而來,令人陶醉其中。
“我今年種植10畝陽光玫瑰,近期將開展套袋作業,在隔絕病蟲害的同時,有效避免鳥類啄食,為葡萄營造安全的生長環境。從目前長勢來看,預計畝產量可達4000至5000斤。”種植戶張寧說道。
夏黑葡萄紫黑透亮。
成團鎮葡萄品種豐富多樣,涵蓋巨峰、夏黑、陽光玫瑰等多個深受市場青睞的品種,每一種葡萄各具特色,夏黑葡萄紫黑透亮、甜度極高;巨峰葡萄果粒碩大、口感醇厚;陽光玫瑰則散發著獨特的玫瑰香氣,肉質脆嫩多汁。“不同品種生長管理周期不同,上市時間也有差異,夏黑品種在近期上市,而巨峰、陽光玫瑰分別在6月底與7月中旬上市,讓消費者整個夏日都能品嘗到新鮮葡萄。”魯比村黨總支部副書記張佳莉表示。
種植戶為葡萄剪枝。
經過多年精耕細作與創新發展,葡萄產業已成為成團鎮極具辨識度的特色名片,更成為帶動當地農戶增收致富的核心支柱產業。全鎮葡萄種植面積達3萬余畝,通過延伸產業鏈條,發展葡萄采摘、觀光旅游等鄉村特色產業,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讓葡萄真正成為當地農民“致富果”。
成團鎮的葡萄正沐浴著陽光悄然成熟,醞釀著夏日甜蜜驚喜,歡迎廣大市民前來品嘗這當季限定美味,讓唇齒間的清甜為盛夏時光增添一抹濃郁果香。
記者:韋新娜
來源:人民網
近日,在廣西柳州市柳江區成團鎮蓮花屯窯香蓮花莊園內,一株罕見的并蒂蓮悄然綻放,吸引游客前來觀賞。
近日,在廣西柳州市柳江區成團鎮蓮花屯窯香蓮花莊園內,一株罕見的并蒂蓮悄然綻放,吸引游客前來觀賞。
記者:韋瑩蕓
來源:中國新聞網
6月的廣西柳州市柳江區百朋鎮,萬畝藕田碧波蕩漾。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有一位在泥土里掘金的追夢人,他讓百朋蓮藕從田間地頭走向全國市場,他就是柳州市酒泉水生蔬菜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韋善用。
韋善用向來自全國各地的水生蔬菜專技人員展示百朋玉藕。
寒門少年:從漂泊到歸田種藕
1968年出生的韋善用,曾在建筑工地、果蔬市場奔波。吃苦耐勞的品性與靈活通透的頭腦,讓他在各個行當都做得不錯,卻始終覺得心里缺了一塊——那是對故土的眷戀,是對泥土氣息的渴望。
1989年,韋善用看見同鄉人挑著剛挖的蓮藕走進集市。“為什么不回家種藕?”這個念頭如閃電般劃過腦海。他毅然放棄異鄉營生,回到祖輩耕作的田壟,將第一筐藕種埋進自家水田。當第一批帶著晨露的蓮藕進入集市,換來的不僅是沉甸甸的鈔票,更是對未來的無限憧憬——這是他賺到的蓮藕“第一桶金”,也為百朋蓮藕產業埋下了破土而出的種子。
隨著百朋蓮藕逐漸走俏市場,韋善用的種植規模逐年擴大。他憑借敏銳的市場嗅覺與踏實的經營理念,成為當地有名的種藕大戶與致富帶頭人。田間地頭的忙碌身影,倉庫里堆積如山的蓮藕,貨車上駛向遠方的希望——他用行動證明,泥土里不僅能長出蓮藕,更能長出金燦燦的好日子。
破局市場:從鮮藕批發到產業升級
1995年,市場經濟浪潮中,韋善用察覺到鄉親們的蓮藕困于本地市場。他果斷轉型做鮮藕經紀人,將百朋蓮藕銷往更廣闊的市場。2012年,他牽頭創辦合作社,統一收購蓮藕,年銷量達1750噸,讓“百朋蓮藕”遠銷廣州、河南乃至東南亞,還帶動15位經紀人助力家鄉產業發展。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單純“賣原料”的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韋善用意識到,必須走產業升級之路。2020年初,當第一罐包裝精美的藕粉擺上貨架,市場反饋熱烈,為百朋蓮藕銷售開辟了全新賽道。從鮮藕批發到深加工產品,韋善用帶領鄉親們實現從“賣力氣”到“賣智慧”的跨越。
“現在有經紀人幫我們打開銷路,我們盡管把藕種好,根本不用擔心賣不出去。”寺門屯村民袁柳桃的話,道出眾多藕農的心聲。韋善用通過建立產銷閉環,讓種植戶也能底氣十足——前端有經紀人對接市場,后端有合作社保障收購,藕農們只需專注于種植,就能收獲穩穩的幸福。
鄉村振興:從傳統種植到科研賦能
農業科技發展對蓮藕品質提出更高要求。2012年起,合作社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帶動周邊發展。2016年,在農業部門支持下,廣西柳江特色水生蔬菜試驗站建立,從事優質種苗繁殖。
試驗站十年間試種30多個品種,最終鄂蓮6號與鄂蓮9號培育成功。推廣初期,面對藕農疑慮,韋善用親自租地試種。新品種因質優價高,很快被廣泛種植。
在韋善用帶動下,村民韋雪宏種植的十幾畝蓮藕今年上半年畝均收入上萬元,秋季蓮藕也已完成種植。望著田間長勢良好的藕苗,她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明年還想擴大種植面積。”從傳統種植到科研賦能,韋善用敏銳地捕捉到鄉村產業振興的核心密碼:只有讓科技扎根土地,才能讓產業生生不息,讓藕農日子越過越紅火。
從打工仔到產業領軍人,韋善用的人生如藕藤般扎根家鄉、不斷拓展。他用一根蓮藕實現從田埂到車間的產業躍遷,書寫了普通農民勇立時代潮頭的奮斗史詩。如今的百朋鎮,萬畝藕田不僅是風景,更是承載希望的產業熱土。
記者:蘭德波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下正值茄子采收旺季。在廣西柳州市柳江區成團鎮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種植戶有條不紊地開展采收工作,一派繁忙有序的豐收景象。
圖為種植戶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近日,走進成團鎮里灣村紅旗屯,只見一壟壟茄子植株整齊排列,繁茂的枝葉間,紫紅飽滿的茄子掛滿枝頭,長勢喜人。種植戶們手持剪刀穿梭植株間,熟練地采摘成熟茄子,隨后將一筐筐新鮮茄子搬運至路邊,等待運往市場。
“今年的茄子品質極佳,色澤鮮亮,果實摸起來也硬實。今天預計能采摘500斤,裝箱后發往海吉星市場。”種植戶熊玉勤介紹道,這批3月份種下的茄子如今迎來豐收,預計畝產量可達2000斤。
據了解,今年成團鎮共種植茄子577畝,主栽品種為紫茄。該品種生長周期短,采摘期從6月延續至10月,長達5個月的采收期為市場供應和農戶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來,成團鎮積極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大力發展玉米、草莓、樹莓、慈菇、果蔗、番茄等果蔬種植,極大豐富了區域市場供應。未來,該鎮將持續擴大蔬菜產業規模,聚焦標準化、品牌化發展,不斷拓寬銷售渠道,促進農旅融合,著力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記者:韋新娜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在拉堡鎮木羅村科棉屯的“議事亭”,村民們
一邊打油茶一邊討論屯里的大小事務。
志愿者和村民共同繪制文明新風主題墻繪。
今年以來,移風易俗“三減四提”工作模式(減規模、減標準、減負擔;提監督、提服務、提文明、提滿意)在柳州市柳江區全面鋪開。柳江區通過重點推進進德鎮樂山村、百朋鎮懷洪村、三都鎮白見村、成團鎮成團村、拉堡鎮木羅村5個自治區移風易俗試點村,逐步帶動全區8個鄉鎮92個行政村積極探索,形成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的移風易俗新亮點。近日,柳江區委宣傳部組織媒體采風團,深入拉堡鎮木羅村等村屯,探訪移風易俗的“柳江實踐”和實效。
巧搭“村口說事”平臺
“我們先講講土地延包的事情。”6月17日9時許,在拉堡鎮木羅村科棉屯的“議事亭”里,數十名村民圍坐在一起,大家一邊打油茶,一起討論土地延包等議題,現場不時傳出歡聲笑語。
村民覃美玉說,這個“議事亭”可不是普通的村口小鋪,它是科棉屯重要的“村口說事點”和“民主協商議事亭”。村民們經常一邊打著油茶,一邊熱烈地討論屯里的大小事務。比如誰家里有個紅白事該怎么辦?村規民約怎么執行?這種方式更接地氣,也更容易達成共識。
據介紹,拉堡鎮木羅村依托各自然屯,以村口商店、小廣場、文化廊等村民日常聚集、便于交流的場所,作為固定“說事點”搭建“村口說事”平臺,巧妙融入打油茶傳統習俗開展宣講,將高價彩禮、大操大辦、鋪張浪費、薄養厚葬、封建迷信等移風易俗難點、痛點問題作為“村口說事”的核心議題,商討出“紅白事簡辦標準”等具體條款20余條,并納入村規民約。
同時,通過深化“三減”實踐,取消升學宴、滿月酒等非必要宴請,實現紅白事規模、標準“雙下降”,非必要宴請減少80%,戶均人情支出同比下降50%;全村紅白事均采用村規民約中的新流程辦理,婚喪宴席規模縮減20%,推行“禮金200元封頂”;大力倡導零彩禮、低彩禮,操辦紅白事酒席人數不超過25桌250人,宴請每桌菜品費用控制在500元以內,不上高檔煙酒,流水席攀比現象基本消除。群眾從繁重的人情負擔中解脫出來,實現提監督固化成果、提服務增進認同、提文明重塑風尚、提滿意凝聚共識的“四提”新景象,木羅村也因此獲評為自治區鄉風文明建設示范村。
鄉村文旅帶動村屯發展
進德鎮樂山村長安屯風景優美,近年來推行“三減四提”后,村風村貌煥然一新。美景加上好風氣,引來不少游客。6月17日,長安屯一處古樸幽靜的院落,傳出陣陣古箏彈奏聲。彈奏古箏的馮女士告訴記者,她第一次到長安屯是2023年,優美的環境、淳樸的民風讓她印象深刻。2024年,她將長安屯一個農家小院租下,花費10余萬元進行改造,自此便成為長安屯的“新村民”,并在這里從事古箏教學。
隨著游客數量增多以及“新村民”在長安屯建小院、傳藝術,鄉村文旅得到進一步發展,帶動村民自籌資金建成文化活動室、4座石孔橋、200米長大堤壩等,激活庭院經濟,形成村民“主動參與治理、共謀村屯發展”的文明新風尚,助推鄉村振興。
據介紹,長安屯以“三減四提”工作模式,打造“十禮長安”試點,推行“紅白事勺管家”議事會、積分制,實施“紅十條”“黑十條”措施,嚴格限定彩禮金額、規范宴席標準,將高額彩禮整治與積分制管理緊密結合,明確獎懲措施,將違規行為納入黑名單,遏制攀比之風,讓婚俗回歸理性與溫情,從“彩禮滿桌”變成“新風撲面”。
好風氣助力產業發展
蓮藕是百朋鎮的特色產業,隨著“三減四提”工作推進,文明新風吹拂到百朋鎮各村屯的田間地頭,切實減輕了村民們的人情負擔。大家都想著怎么把蓮藕種得更好、賣得更遠。這種好風氣有效助力“荷蓮”特色產業發展,實現了移風易俗與鄉村振興互促共進的良好局面。
在百朋鎮懷洪村建房屯,有一個家風家訓館。建房屯依托這一“小陣地”的核心作用,聚焦紅白喜事規模大、標準高、負擔重等痛點,深入宣傳大操大辦不良影響。通過持續引導,如今村民們自覺抵制鋪張浪費,紅白事規模、標準明顯下降,彩禮負擔切實減輕,成功推動十余戶家庭在操辦婚嫁時采用“零彩禮”方式。
建房屯定期組織黨員群眾聆聽家風課、參與清廉家風實踐,學習“好婆婆”“好媳婦”“好丈夫”“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感人事跡,提高了村民對移風易俗成果的認同感。此外,建房屯還聘請身邊好人、致富能人等擔任“移風易俗宣傳員”和“農民經紀人”,引導群眾破除陳規陋習,助力產業發展。
下一步,柳江區將持續以自治區移風易俗試點縣(區)為契機,以“三減”祛除陳規陋習,用“四提”培育文明沃土,堅持因村施策、標本兼治、久久為功,推動移風易俗“三減四提”見實效、惠民生。
記者:彭華 ?通訊員:韋瑩蕓
來源:《廣西日報》
火龍果陸續進入采摘期。
農民將采摘的秋葵裝筐。
農民在碼放清洗后的蓮藕。
農民將茄子搬出田地。
6月21日,進入夏至節氣。作為盛夏的初見,夏至也寓意著農作物豐收的開端。在柳江區的田間地頭,通紅的火龍果、白嫩的蓮藕、紫亮的茄子等果蔬陸續成熟,農民搶抓農時忙采摘,田疇沃野中呈現一派萬物華實、生機盎然的景象。
記者:朱柳融
來源:《柳州日報》
6月27日,位于柳江區穿山鎮高平村平地屯的現代化蔬菜產業種植基地,15畝的“鄉村振興集體經濟項目”——甜瓜豐收上市。記者跟隨村民走進基地大棚,一排排瓜藤上掛滿金黃的甜瓜,村民用刀切開瓜皮,頓時瓜香四溢,一口咬下去,甜脆爽口。
村民在大棚采摘甜瓜。
“我們這個甜瓜一株一果,個頭勻稱,果肉又脆又甜,深受消費者喜愛。”高平村平地屯黨支部書記譚永記介紹,今年屯里建成蔬菜培育大棚,發展甜瓜種植,畝產約600到750公斤,地頭價格每公斤12元。大棚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精準調控,將水肥以最佳配比輸送給基地的甜瓜,保障其茁壯成長。現在是大量上市時期,一天采摘量約1000公斤。譚永記說,通過網絡直播,平地屯的甜瓜除了大量供應本地市場和自助入園采摘外,還遠銷廣東、福建、湖南、蘇州、天津等地市。
果肉脆甜爽口。
甜瓜豐收上市。
近年來,穿山鎮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強村富民的重要抓手,多渠道創新村集體經濟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產業。在高平村平地屯建成果蔬輪種基地300多畝,種出多重收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村集體經濟增收。據了解,該基地土壤肥沃,宜農宜業,主要種植辣椒、玉米、香瓜、甜瓜、芥菜等農產品,一年四季果蔬飄香。目前,穿山鎮積極推動果蔬標準化種植,全面提升農產品種植產量與質量。
穿山鎮現代化蔬菜產業種植基地。
來源:柳州1號
貴州榕江縣遭30年一遇的洪災,南方電網廣西柳州柳江供電局聞訊出發!6月24日晚6時許,該局搶修人員駕駛排澇車連夜馳援貴州榕江,并于25日凌晨1時30分抵達榕江北高速出口,25日早上8點半在錦州新城小區開展排澇工作,為后續的搶修工作打“前戰”。
6月26日下午,南方電網廣西柳州柳江供電局工作人員在排澇車續好油之后立即進行操作繼續排澇。
錦州新城小區受洪災影響內澇嚴重,車庫變“水庫”,水已經快漫上路面。搶險現場,該局工作人員組裝排水管、裝置抽水設備,爭分奪秒進行著操作,通過遙控器操作大流量子母式排澇車的排澇機器人,讓機器人進入地下車庫進行排澇。據了解,該排澇機器人性能強勁,每小時排水量達3000立方米,極大提升了排澇工作效率。
南方電網廣西柳州柳江供電局工作人員利用遙控操作排澇機器人進入車庫,開展排澇工作。
南方電網廣西柳州柳江供電局支援貴州榕江抗洪搶險工作,正在查看排澇情況。
由于積水深度大,搶險人員25日奮戰10小時后,車庫內仍有約1米深的積水亟待排出,26日工作人員接續搶險,當日20時,排澇工作已基本完成,為后續進入車庫排查供電線路、變壓器、配電箱隱患及恢復供電打通關鍵環節。“待地下車庫的水排出后,搶修隊伍將進入車庫內對現場的環境進行勘查及全力搶修,盡快恢復小區正常用電。我們小組將趕往下一個需要排澇的地點繼續開展排澇。”該小組工作人員廖文略說道。
南方電網廣西柳州柳江供電局支援貴州榕江抗洪搶險工作,正在查看排澇情況。
接下來,該支援小組將協同當地供電隊伍繼續開展抗洪搶險搶修工作,爭取早日完成搶修復電工作,讓群眾早日用上安心電。
記者:虞舒妍 楊媚媚 韋祖寶
來源:柳州1號
提要
柳江區高質量發展亮點頻頻“出圈”,新華社、人民網、中國新聞網、《廣西日報》、南國今報APP、《柳州日報》、《柳州新聞》、柳州1號APP等主流媒體平臺聚焦報道,從就業增收、特色產業、文旅融合、移風易俗等領域,全方位展現柳江發展蓬勃活力,有力提升對外知名度和美譽度。
6月27日,廣西柳州市柳北區農村困難殘疾人酸筍加工技術培訓活動在該市一家酸筍加工企業舉行,30多名學員通過觀摩學習、實操訓練等方式,了解酸筍文化,掌握酸筍制作技能。活動旨在提升農村困難殘疾人實用技術能力,促進家門口就業增收。
作者:黃孝邦、鄭昌昊
來源:新華社
6月23日,柳州市柳江區2025年送清涼活動啟動暨柳州市圓通速遞有限公司司機之家揭牌儀式在該市圓通速遞有限公司舉行。
活動現場,與會領導共同為柳州市圓通速遞有限公司司機之家揭牌。司機之家功能齊全,設有休息室、洗漱區、閱覽室、培訓室、健身室、維權幫扶服務站、職工之家食堂等多個功能區域,為貨車司機提供停車、休息、就餐、培訓等全方位服務,有效改善貨車司機停車休息環境,讓他們在長途奔波中擁有一個溫馨舒適的港灣。
揭牌儀式現場。
揭牌儀式后,柳江區2025年送清涼活動正式啟動,與會領導為司機代表贈送涼茶、沐浴露、洗衣液等慰問品,向高溫天氣下辛勤工作的貨車司機表達親切的問候,叮囑他們工作中注意防暑降溫,確保自身安全健康,同時感謝他們為物流運輸事業作出的貢獻。
“感謝柳江區總工會和圓通速遞公司對我們的關心,司機之家的成立和送清涼活動讓我們真切感受到溫暖。我們將繼續堅守崗位,保持安全駕駛,為物流運輸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貨車司機代表莫月有說道。
此次活動由柳江區總工會主辦,旨在為高溫下堅守崗位的貨車司機送去關懷,為他們打造一個溫馨舒適的休息場所,這充分展現工會系統對新業態勞動者的關愛之情,彰顯工會組織服務職工、關愛職工的責任與擔當。
記者:牙春柳
來源:人民網
紫紅飽滿的茄子掛滿枝頭。
當下,正值茄子采收旺季,在廣西柳州市柳江區成團鎮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種植戶有條不紊地開展采收工作,一派繁忙有序的豐收景象。
走進成團鎮里灣村紅旗屯,只見一壟壟茄子植株整齊排列,繁茂的枝葉間,紫紅飽滿的茄子掛滿枝頭,長勢喜人。種植戶們手持剪刀穿梭植株間,熟練地采摘成熟茄子,隨后將一筐筐新鮮茄子搬運至路邊,等待運往市場,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層層疊疊的豐收果實與忙碌的采收場景,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田園豐收圖。
“今年的茄子品質極佳,色澤鮮亮,果實摸起來也硬實。”種植戶熊玉勤麻利地剪著茄子笑著介紹,“今天預計能采摘500斤,裝箱后發往海吉星市場。”這批3月份種下的茄子如今迎來豐收,預計畝產量可達2000斤。
種植戶手持剪刀,熟練地采摘成熟茄子。
色澤鮮亮的茄子。
據了解,今年成團鎮共種植茄子577畝,主栽品種為紫茄。作為“餐桌上的健康守護者”,紫茄營養價值高,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及鉀、鎂等多種礦物質,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食療功效。同時,該品種生長周期短,采摘期從6月延續至10月,長達5個月的采收期為市場供應和農戶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來,柳江區成團鎮積極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大力發展玉米、草莓、樹莓、慈菇、果蔗、番茄等果蔬種植,極大豐富了區域市場供應。未來,該鎮將持續擴大蔬菜產業規模,聚焦標準化、品牌化發展,不斷拓寬銷售渠道,促進農旅融合,著力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記者:韋新娜
來源:人民網
六月的柳江水果市場熱鬧非凡,三華李、楊梅、甜瓜的酸甜尚在舌尖縈繞,為市民的“果盤子”增添繽紛色彩。而此時,成團鎮的葡萄也逐漸轉色,只待成熟時刻為人們獻上夏日里又一份甜蜜饋贈。
即將成熟的陽光玫瑰。
6月20日,走進位于廣西柳州市柳江區成團鎮魯比村的雙季葡萄核心示范區,仿佛踏入一片綠色海洋。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掛滿枝頭,閃爍著誘人的光澤,微風拂過藤蔓,裹挾著葡萄特有的清甜果香撲面而來,令人陶醉其中。
“我今年種植10畝陽光玫瑰,近期將開展套袋作業,在隔絕病蟲害的同時,有效避免鳥類啄食,為葡萄營造安全的生長環境。從目前長勢來看,預計畝產量可達4000至5000斤。”種植戶張寧說道。
夏黑葡萄紫黑透亮。
成團鎮葡萄品種豐富多樣,涵蓋巨峰、夏黑、陽光玫瑰等多個深受市場青睞的品種,每一種葡萄各具特色,夏黑葡萄紫黑透亮、甜度極高;巨峰葡萄果粒碩大、口感醇厚;陽光玫瑰則散發著獨特的玫瑰香氣,肉質脆嫩多汁。“不同品種生長管理周期不同,上市時間也有差異,夏黑品種在近期上市,而巨峰、陽光玫瑰分別在6月底與7月中旬上市,讓消費者整個夏日都能品嘗到新鮮葡萄。”魯比村黨總支部副書記張佳莉表示。
種植戶為葡萄剪枝。
經過多年精耕細作與創新發展,葡萄產業已成為成團鎮極具辨識度的特色名片,更成為帶動當地農戶增收致富的核心支柱產業。全鎮葡萄種植面積達3萬余畝,通過延伸產業鏈條,發展葡萄采摘、觀光旅游等鄉村特色產業,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讓葡萄真正成為當地農民“致富果”。
成團鎮的葡萄正沐浴著陽光悄然成熟,醞釀著夏日甜蜜驚喜,歡迎廣大市民前來品嘗這當季限定美味,讓唇齒間的清甜為盛夏時光增添一抹濃郁果香。
記者:韋新娜
來源:人民網
近日,在廣西柳州市柳江區成團鎮蓮花屯窯香蓮花莊園內,一株罕見的并蒂蓮悄然綻放,吸引游客前來觀賞。
近日,在廣西柳州市柳江區成團鎮蓮花屯窯香蓮花莊園內,一株罕見的并蒂蓮悄然綻放,吸引游客前來觀賞。
記者:韋瑩蕓
來源:中國新聞網
6月的廣西柳州市柳江區百朋鎮,萬畝藕田碧波蕩漾。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有一位在泥土里掘金的追夢人,他讓百朋蓮藕從田間地頭走向全國市場,他就是柳州市酒泉水生蔬菜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韋善用。
韋善用向來自全國各地的水生蔬菜專技人員展示百朋玉藕。
寒門少年:從漂泊到歸田種藕
1968年出生的韋善用,曾在建筑工地、果蔬市場奔波。吃苦耐勞的品性與靈活通透的頭腦,讓他在各個行當都做得不錯,卻始終覺得心里缺了一塊——那是對故土的眷戀,是對泥土氣息的渴望。
1989年,韋善用看見同鄉人挑著剛挖的蓮藕走進集市。“為什么不回家種藕?”這個念頭如閃電般劃過腦海。他毅然放棄異鄉營生,回到祖輩耕作的田壟,將第一筐藕種埋進自家水田。當第一批帶著晨露的蓮藕進入集市,換來的不僅是沉甸甸的鈔票,更是對未來的無限憧憬——這是他賺到的蓮藕“第一桶金”,也為百朋蓮藕產業埋下了破土而出的種子。
隨著百朋蓮藕逐漸走俏市場,韋善用的種植規模逐年擴大。他憑借敏銳的市場嗅覺與踏實的經營理念,成為當地有名的種藕大戶與致富帶頭人。田間地頭的忙碌身影,倉庫里堆積如山的蓮藕,貨車上駛向遠方的希望——他用行動證明,泥土里不僅能長出蓮藕,更能長出金燦燦的好日子。
破局市場:從鮮藕批發到產業升級
1995年,市場經濟浪潮中,韋善用察覺到鄉親們的蓮藕困于本地市場。他果斷轉型做鮮藕經紀人,將百朋蓮藕銷往更廣闊的市場。2012年,他牽頭創辦合作社,統一收購蓮藕,年銷量達1750噸,讓“百朋蓮藕”遠銷廣州、河南乃至東南亞,還帶動15位經紀人助力家鄉產業發展。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單純“賣原料”的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韋善用意識到,必須走產業升級之路。2020年初,當第一罐包裝精美的藕粉擺上貨架,市場反饋熱烈,為百朋蓮藕銷售開辟了全新賽道。從鮮藕批發到深加工產品,韋善用帶領鄉親們實現從“賣力氣”到“賣智慧”的跨越。
“現在有經紀人幫我們打開銷路,我們盡管把藕種好,根本不用擔心賣不出去。”寺門屯村民袁柳桃的話,道出眾多藕農的心聲。韋善用通過建立產銷閉環,讓種植戶也能底氣十足——前端有經紀人對接市場,后端有合作社保障收購,藕農們只需專注于種植,就能收獲穩穩的幸福。
鄉村振興:從傳統種植到科研賦能
農業科技發展對蓮藕品質提出更高要求。2012年起,合作社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帶動周邊發展。2016年,在農業部門支持下,廣西柳江特色水生蔬菜試驗站建立,從事優質種苗繁殖。
試驗站十年間試種30多個品種,最終鄂蓮6號與鄂蓮9號培育成功。推廣初期,面對藕農疑慮,韋善用親自租地試種。新品種因質優價高,很快被廣泛種植。
在韋善用帶動下,村民韋雪宏種植的十幾畝蓮藕今年上半年畝均收入上萬元,秋季蓮藕也已完成種植。望著田間長勢良好的藕苗,她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明年還想擴大種植面積。”從傳統種植到科研賦能,韋善用敏銳地捕捉到鄉村產業振興的核心密碼:只有讓科技扎根土地,才能讓產業生生不息,讓藕農日子越過越紅火。
從打工仔到產業領軍人,韋善用的人生如藕藤般扎根家鄉、不斷拓展。他用一根蓮藕實現從田埂到車間的產業躍遷,書寫了普通農民勇立時代潮頭的奮斗史詩。如今的百朋鎮,萬畝藕田不僅是風景,更是承載希望的產業熱土。
記者:蘭德波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下正值茄子采收旺季。在廣西柳州市柳江區成團鎮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種植戶有條不紊地開展采收工作,一派繁忙有序的豐收景象。
圖為種植戶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近日,走進成團鎮里灣村紅旗屯,只見一壟壟茄子植株整齊排列,繁茂的枝葉間,紫紅飽滿的茄子掛滿枝頭,長勢喜人。種植戶們手持剪刀穿梭植株間,熟練地采摘成熟茄子,隨后將一筐筐新鮮茄子搬運至路邊,等待運往市場。
“今年的茄子品質極佳,色澤鮮亮,果實摸起來也硬實。今天預計能采摘500斤,裝箱后發往海吉星市場。”種植戶熊玉勤介紹道,這批3月份種下的茄子如今迎來豐收,預計畝產量可達2000斤。
據了解,今年成團鎮共種植茄子577畝,主栽品種為紫茄。該品種生長周期短,采摘期從6月延續至10月,長達5個月的采收期為市場供應和農戶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來,成團鎮積極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大力發展玉米、草莓、樹莓、慈菇、果蔗、番茄等果蔬種植,極大豐富了區域市場供應。未來,該鎮將持續擴大蔬菜產業規模,聚焦標準化、品牌化發展,不斷拓寬銷售渠道,促進農旅融合,著力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記者:韋新娜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在拉堡鎮木羅村科棉屯的“議事亭”,村民們
一邊打油茶一邊討論屯里的大小事務。
志愿者和村民共同繪制文明新風主題墻繪。
今年以來,移風易俗“三減四提”工作模式(減規模、減標準、減負擔;提監督、提服務、提文明、提滿意)在柳州市柳江區全面鋪開。柳江區通過重點推進進德鎮樂山村、百朋鎮懷洪村、三都鎮白見村、成團鎮成團村、拉堡鎮木羅村5個自治區移風易俗試點村,逐步帶動全區8個鄉鎮92個行政村積極探索,形成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的移風易俗新亮點。近日,柳江區委宣傳部組織媒體采風團,深入拉堡鎮木羅村等村屯,探訪移風易俗的“柳江實踐”和實效。
巧搭“村口說事”平臺
“我們先講講土地延包的事情。”6月17日9時許,在拉堡鎮木羅村科棉屯的“議事亭”里,數十名村民圍坐在一起,大家一邊打油茶,一起討論土地延包等議題,現場不時傳出歡聲笑語。
村民覃美玉說,這個“議事亭”可不是普通的村口小鋪,它是科棉屯重要的“村口說事點”和“民主協商議事亭”。村民們經常一邊打著油茶,一邊熱烈地討論屯里的大小事務。比如誰家里有個紅白事該怎么辦?村規民約怎么執行?這種方式更接地氣,也更容易達成共識。
據介紹,拉堡鎮木羅村依托各自然屯,以村口商店、小廣場、文化廊等村民日常聚集、便于交流的場所,作為固定“說事點”搭建“村口說事”平臺,巧妙融入打油茶傳統習俗開展宣講,將高價彩禮、大操大辦、鋪張浪費、薄養厚葬、封建迷信等移風易俗難點、痛點問題作為“村口說事”的核心議題,商討出“紅白事簡辦標準”等具體條款20余條,并納入村規民約。
同時,通過深化“三減”實踐,取消升學宴、滿月酒等非必要宴請,實現紅白事規模、標準“雙下降”,非必要宴請減少80%,戶均人情支出同比下降50%;全村紅白事均采用村規民約中的新流程辦理,婚喪宴席規模縮減20%,推行“禮金200元封頂”;大力倡導零彩禮、低彩禮,操辦紅白事酒席人數不超過25桌250人,宴請每桌菜品費用控制在500元以內,不上高檔煙酒,流水席攀比現象基本消除。群眾從繁重的人情負擔中解脫出來,實現提監督固化成果、提服務增進認同、提文明重塑風尚、提滿意凝聚共識的“四提”新景象,木羅村也因此獲評為自治區鄉風文明建設示范村。
鄉村文旅帶動村屯發展
進德鎮樂山村長安屯風景優美,近年來推行“三減四提”后,村風村貌煥然一新。美景加上好風氣,引來不少游客。6月17日,長安屯一處古樸幽靜的院落,傳出陣陣古箏彈奏聲。彈奏古箏的馮女士告訴記者,她第一次到長安屯是2023年,優美的環境、淳樸的民風讓她印象深刻。2024年,她將長安屯一個農家小院租下,花費10余萬元進行改造,自此便成為長安屯的“新村民”,并在這里從事古箏教學。
隨著游客數量增多以及“新村民”在長安屯建小院、傳藝術,鄉村文旅得到進一步發展,帶動村民自籌資金建成文化活動室、4座石孔橋、200米長大堤壩等,激活庭院經濟,形成村民“主動參與治理、共謀村屯發展”的文明新風尚,助推鄉村振興。
據介紹,長安屯以“三減四提”工作模式,打造“十禮長安”試點,推行“紅白事勺管家”議事會、積分制,實施“紅十條”“黑十條”措施,嚴格限定彩禮金額、規范宴席標準,將高額彩禮整治與積分制管理緊密結合,明確獎懲措施,將違規行為納入黑名單,遏制攀比之風,讓婚俗回歸理性與溫情,從“彩禮滿桌”變成“新風撲面”。
好風氣助力產業發展
蓮藕是百朋鎮的特色產業,隨著“三減四提”工作推進,文明新風吹拂到百朋鎮各村屯的田間地頭,切實減輕了村民們的人情負擔。大家都想著怎么把蓮藕種得更好、賣得更遠。這種好風氣有效助力“荷蓮”特色產業發展,實現了移風易俗與鄉村振興互促共進的良好局面。
在百朋鎮懷洪村建房屯,有一個家風家訓館。建房屯依托這一“小陣地”的核心作用,聚焦紅白喜事規模大、標準高、負擔重等痛點,深入宣傳大操大辦不良影響。通過持續引導,如今村民們自覺抵制鋪張浪費,紅白事規模、標準明顯下降,彩禮負擔切實減輕,成功推動十余戶家庭在操辦婚嫁時采用“零彩禮”方式。
建房屯定期組織黨員群眾聆聽家風課、參與清廉家風實踐,學習“好婆婆”“好媳婦”“好丈夫”“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感人事跡,提高了村民對移風易俗成果的認同感。此外,建房屯還聘請身邊好人、致富能人等擔任“移風易俗宣傳員”和“農民經紀人”,引導群眾破除陳規陋習,助力產業發展。
下一步,柳江區將持續以自治區移風易俗試點縣(區)為契機,以“三減”祛除陳規陋習,用“四提”培育文明沃土,堅持因村施策、標本兼治、久久為功,推動移風易俗“三減四提”見實效、惠民生。
記者:彭華 ?通訊員:韋瑩蕓
來源:《廣西日報》
火龍果陸續進入采摘期。
農民將采摘的秋葵裝筐。
農民在碼放清洗后的蓮藕。
農民將茄子搬出田地。
6月21日,進入夏至節氣。作為盛夏的初見,夏至也寓意著農作物豐收的開端。在柳江區的田間地頭,通紅的火龍果、白嫩的蓮藕、紫亮的茄子等果蔬陸續成熟,農民搶抓農時忙采摘,田疇沃野中呈現一派萬物華實、生機盎然的景象。
記者:朱柳融
來源:《柳州日報》
6月27日,位于柳江區穿山鎮高平村平地屯的現代化蔬菜產業種植基地,15畝的“鄉村振興集體經濟項目”——甜瓜豐收上市。記者跟隨村民走進基地大棚,一排排瓜藤上掛滿金黃的甜瓜,村民用刀切開瓜皮,頓時瓜香四溢,一口咬下去,甜脆爽口。
村民在大棚采摘甜瓜。
“我們這個甜瓜一株一果,個頭勻稱,果肉又脆又甜,深受消費者喜愛。”高平村平地屯黨支部書記譚永記介紹,今年屯里建成蔬菜培育大棚,發展甜瓜種植,畝產約600到750公斤,地頭價格每公斤12元。大棚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精準調控,將水肥以最佳配比輸送給基地的甜瓜,保障其茁壯成長。現在是大量上市時期,一天采摘量約1000公斤。譚永記說,通過網絡直播,平地屯的甜瓜除了大量供應本地市場和自助入園采摘外,還遠銷廣東、福建、湖南、蘇州、天津等地市。
果肉脆甜爽口。
甜瓜豐收上市。
近年來,穿山鎮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強村富民的重要抓手,多渠道創新村集體經濟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產業。在高平村平地屯建成果蔬輪種基地300多畝,種出多重收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村集體經濟增收。據了解,該基地土壤肥沃,宜農宜業,主要種植辣椒、玉米、香瓜、甜瓜、芥菜等農產品,一年四季果蔬飄香。目前,穿山鎮積極推動果蔬標準化種植,全面提升農產品種植產量與質量。
穿山鎮現代化蔬菜產業種植基地。
來源:柳州1號
貴州榕江縣遭30年一遇的洪災,南方電網廣西柳州柳江供電局聞訊出發!6月24日晚6時許,該局搶修人員駕駛排澇車連夜馳援貴州榕江,并于25日凌晨1時30分抵達榕江北高速出口,25日早上8點半在錦州新城小區開展排澇工作,為后續的搶修工作打“前戰”。
6月26日下午,南方電網廣西柳州柳江供電局工作人員在排澇車續好油之后立即進行操作繼續排澇。
錦州新城小區受洪災影響內澇嚴重,車庫變“水庫”,水已經快漫上路面。搶險現場,該局工作人員組裝排水管、裝置抽水設備,爭分奪秒進行著操作,通過遙控器操作大流量子母式排澇車的排澇機器人,讓機器人進入地下車庫進行排澇。據了解,該排澇機器人性能強勁,每小時排水量達3000立方米,極大提升了排澇工作效率。
南方電網廣西柳州柳江供電局工作人員利用遙控操作排澇機器人進入車庫,開展排澇工作。
南方電網廣西柳州柳江供電局支援貴州榕江抗洪搶險工作,正在查看排澇情況。
由于積水深度大,搶險人員25日奮戰10小時后,車庫內仍有約1米深的積水亟待排出,26日工作人員接續搶險,當日20時,排澇工作已基本完成,為后續進入車庫排查供電線路、變壓器、配電箱隱患及恢復供電打通關鍵環節。“待地下車庫的水排出后,搶修隊伍將進入車庫內對現場的環境進行勘查及全力搶修,盡快恢復小區正常用電。我們小組將趕往下一個需要排澇的地點繼續開展排澇。”該小組工作人員廖文略說道。
南方電網廣西柳州柳江供電局支援貴州榕江抗洪搶險工作,正在查看排澇情況。
接下來,該支援小組將協同當地供電隊伍繼續開展抗洪搶險搶修工作,爭取早日完成搶修復電工作,讓群眾早日用上安心電。
記者:虞舒妍 楊媚媚 韋祖寶
來源:柳州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