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柳江區發展成果贏得廣泛贊譽,得到各級媒體高度關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網、中國新聞網、南國今報、《柳州日報》、《柳州新聞》、柳州1號APP、在柳州APP等媒體平臺,聚焦柳江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精神文明、產業發展等重點工作,以全方位深度報道,為柳江注入高質量發展強勁動力。相關重點稿件,讓我們一同回顧。
廣西柳州:
小小螺螄從田間到餐桌 撬動吃螺大產業
一說到螺螄,大家肯定會想到柳州螺螄粉,憑借著酸、辣、鮮、香、燙、爽的獨特風味圈粉無數。這小小的螺螄是怎么養出來的?螺螄從田間地頭到餐桌又經歷了哪些工序?
在柳州柳江區里高鎮的一家螺螄養殖基地,村民們正在忙著從池塘里打撈螺螄。技術員介紹,螺螄一年可養兩季,螺螄苗經過四個月的時間就能成熟。
今年以來,該基地引用流動水養殖螺螄,不僅提升螺螄品質,還提高了產量。目前已經帶動了100多位村民共同投入到養殖和加工中來。
打撈起來的螺螄接著會被送到批發市場進行加工和批發銷售。在柳州海吉星農貿市場,30家螺螄加工店一字排開,店主介紹,平均每天都要賣出1000斤。除了鮮螺,螺肉經過深加工,去殼曬干后也可整袋對外銷售。據了解,在這個農貿市場,每天僅螺螄的加工交易量就高達5萬斤。
對于制作一碗美味的螺螄粉而言,整顆的螺螄可以用來熬制湯底,螺肉也可以用作配菜,為螺螄粉增添新鮮口感。
據柳州市商務局的數據,2024年,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銷售收入為759.6億元,同比增長13.4%,在全國各地遍布著4.9萬家螺螄粉實體店,預包裝柳州螺螄粉更是遠銷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萬畝荷塘暗香浮動,璀璨燈火點亮鄉村。8月2日,廣西柳州市柳江區百朋鎮懷洪村下倫屯籃球場流光溢彩、人聲鼎沸,“鄉約荷海”2025柳江區荷花文化旅游季“體彩杯”“村BA”在此火熱開賽。
比賽現場。
開幕儀式上,激昂的鑼鼓聲劃破夜空,金紅相間的舞獅隊在高樁上輾轉騰挪,最終于樁頂舒展“團結拼搏,永創輝煌”的醒目長聯,掌聲與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點燃鄉村體育盛宴第一把火。當晚,百朋鎮與土博鎮代表隊的揭幕戰正式打響,雙方隊員迅速進入狀態,展開激烈角逐。場邊助威氛圍同樣熱烈,觀眾或攥拳吶喊,或躍起歡呼,心情隨著攻防轉換與比分起伏而激蕩,現場熱度持續攀升至頂峰。
8月3日晚,里高鎮與土博鎮代表隊更是上演精彩對決。比賽第四節,里高鎮隊員率先抓住機會完成搶斷,快速推進突破上籃得分;土博鎮隊員不甘示弱,隨即命中一記精準三分球予以回應。比賽攻防節奏飛快,籃下對抗火花四濺,比分交替上升,最終土博鎮以53:50的微弱優勢險勝里高鎮,為觀眾奉獻一場扣人心弦的精彩對決。
比賽現場。
據悉,本次“村BA”于8月2日開幕,持續至8月10日,由柳江區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與百朋鎮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柳江區籃球協會協辦,共集結百朋鎮、土博鎮、里高鎮、三都鎮、穿山鎮等5個鎮近百名籃球精英同場競技。
這場賽事不僅搭建起強健體魄、昂揚精神的火熱舞臺,更成為柳江區以“村字號”體育賽事激活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依托賽事聚人氣、興產業,既拓展鄉村消費新空間,為鄉村振興注入動能,也在競技中促進鄉風文明,讓荷鄉的魅力在運動激情中綻放。
記者:梁旎旎 ?姚東京
來源:人民網
“3、2、1,上鏈接!”8月6日至7日,伴著百朋鎮萬畝荷塘的陣陣荷香,廣西柳州市柳江區“助農有我·e購興村”荷香滿徑電商直播大賽暨農產品展銷活動火熱舉行。活動首創“線下展銷+云端直播”雙輪驅動模式,將直播間搬到荷塘邊,讓百朋玉藕、成團酸筍等柳江好物一鍵直達全國消費者的購物車。
電商直播大賽現場。
20余位本土電商達人同臺競技,直播間人氣迅速飆升。柳州螺螄粉、百朋玉藕、三都子姜輪番上架,彈幕刷屏、訂單飛漲。經過直播技巧、實時銷量、用戶互動等多維度比拼,最終評選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及優秀獎15名。柳州龍工場跨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國內電商負責人覃雅貞說:“這不僅是一場競技,更是一次雙向奔赴的學習交流。”
線下展銷區同樣人氣爆棚:蓮藕脆嫩、蜂蜜醇香、百香果酸甜……美食品鑒區排起長龍,“玉藕酸”“木薯羹”讓味蕾“先下單”。廣西桂蜜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韋柳萱難掩興奮:“展銷會把柳江蜂蜜推上C位,接下來要讓深山蜂巢的醇香乘著電商的翅膀飛向更遼闊的市場。”
比賽現場。
線下展銷會。
活動期間,柳江區委統戰部與融水縣委統戰部圍繞農產品產銷對接、品牌共建召開座談會,雙方表示將深化苗、壯民族文化交融,推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繪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新畫卷。
頒獎現場。
近年來,柳江區持續完善“互聯網+農業”生態圈,搭建電商平臺、培育本土人才、貫通物流網絡。如今,“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數據成為新農資”已成現實。下一步,柳江區將乘勢而上,助力更多優質農產品走出柳江,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嶄新畫卷。
記者:姚瑋懌 ?牙春柳
來源:人民網
8月4日,在成團鎮魯比村雙季葡萄核心示范區連片葡萄園里,種植戶張喜奪正帶著工人采摘、分揀、包裝,一箱箱新鮮采摘的“陽光玫瑰”被快速裝車發往市場。
圖為果農采摘葡萄。
“現在正是‘陽光玫瑰’葡萄的銷售旺季,每天都有大批果商前來收購,高峰期日發貨量可達2000斤左右。”張喜奪介紹道,“今年我種植13畝‘陽光玫瑰’,畝產量3000至4500斤,自7月中旬進入采摘期以來,每天采摘量2000至4000斤,批發價每斤4.5元,采摘期可持續至8月底。”
魯比村在“陽光玫瑰”種植過程中嚴格推行標準化技術,通過科學控產、精細化管理,確保每一串葡萄都達到優質標準,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葡萄架下,晶瑩剔透的“陽光玫瑰”在陽光下泛著誘人光澤。游客覃思睿手持剪刀,仔細挑選著最飽滿的葡萄串:“每年夏天我們都專程來魯比采摘,這里的‘陽光玫瑰’品質特別好,果粒緊實、糖分足,現摘現吃最新鮮。”她一邊說,一邊小心地剪下葡萄,“這次要多帶些回去,讓家人也嘗嘗這盛夏的甜蜜。”
圖為“陽光玫瑰”葡萄。
“現在正值‘陽光玫瑰’采摘旺季,每天都有不少游客來果園體驗采摘樂趣。”成團鎮魯比村黨總支部副書記張佳莉介紹,葡萄園推出入園采摘體驗活動,10元/斤的價格讓游客既能享受采摘樂趣,又能第一時間品嘗到最新鮮的美味。
如今,魯比村的“陽光玫瑰”葡萄已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金字招牌”。目前,全村“陽光玫瑰”種植面積達1500畝,畝產3000斤至5000斤,按照當前市場行情,畝產值可達1.8萬元。憑借標準化種植與品牌化運營,魯比葡萄品質贏得市場青睞,一條集種植、采摘、觀光于一體的甜蜜產業鏈日漸成熟。串串晶瑩的“綠寶石”,正用清甜滋味描繪產業興旺的嶄新篇章。
記者:姚瑋懌 ?韋新娜
來源:中國新聞網
近日,廣西柳州市柳江區多處地點增添以“文明柳江”為主題的景觀小品。這些融合地域特色與文明理念的藝術裝置,如點點星火綴于城巷,串“珠”成“線”,勾勒出一條可游可賞的精神文明風景線,為市民和游客開啟沉浸式品讀柳江歷史、觸摸文明脈搏的全新旅程。
圖為文明手繪墻。
8月6日,在柳江區“文明手繪墻”,一幅幅色彩明艷的插畫引人注目:養寵牽繩、愛護環境、禮讓斑馬線……畫面生動,文字簡潔,吸引眾多市民頻頻駐足、拍照打卡,隨手分享至社交平臺,讓文明理念在指尖傳遞、在鏡頭擴散。
柳江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廣場是市民日常休閑娛樂核心場所和展示城市文明形象重要窗口。廣場中央,“全國文明城市柳州歡迎您”標識牌格外醒目,有力彰顯城市文明底色。廣場四周,綠蔭話場輕聲細語,壯歌熱舞擂臺鼓點激越,愛心驛站傳遞溫情,垃圾分類科普站趣味橫生……一步一景,皆成潤物無聲的文明課堂,讓每一次駐足、每一縷笑聲,都為城市精神文明注入不息的脈動。
岜公塘公園里,柳江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靜立一隅。文明柳江風景線展板前,孩子們好奇發問,家長耐心講解,文明的種子悄然播撒進幼小心靈。
圖為成團會議舊址打卡點。
承載紅色記憶的成團會議舊址(中共柳州歷史陳列館),由碉樓、熊柳生故居和中共柳州歷史陳列館三個部分組成。舊址周邊,精心布設的景觀小品與古樸碉樓交相輝映,游客循著紅色足跡而來,在古今交融中完成一場沉浸式“時空打卡”,讓紅色記憶在文明新風里煥發時代溫度。
這些精心打造的旅游打卡點,是柳江區2025年重點推出的“文明柳江”風景線。該風景線融合各鎮特色文化元素,串“珠”成“線”,變“盆景”為“風景”,通過整合資源、創新形式,成為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展示新成效的文明實踐景觀,有效推動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讓市民游客在欣賞美景、感受歷史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文明熏陶,體驗柳江之美。
記者:韋新娜
來源:中國新聞網
她是與木頭對話的知音
更用十年青春證明:
朽木可雕,匠心不朽
來源:南國今報—照哥有故事
柳州“智”造的預應力機器人需求旺盛
柳州泰姆預應力機械有限公司趕訂單忙生產
7月28日下午,在位于柳江區的柳州泰姆預應力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柳州泰姆”)內,兩名工人正忙著用防撞泡沫薄膜打包一臺剛剛完成質檢的智能張拉機器人。“這是今天要裝車發往天津的訂單,還有兩臺機器人是計劃發往陜西的。”公司董事長李建強向記者介紹。
工人在清潔智能轉體球鉸部件。
這個月,李建強迎來了公司成立以來最為忙碌的時候。整個7月,他都保持著“空中飛人”的狀態——在全國各地的基建項目間奔波,做產品論證、應標,為柳州“智”造的預應力機器人開拓更廣闊的市場。李建強說,公司生產的智能張拉機器人、整束穿束機器人、智能切割機器人,經過數年的研發設計和優化調整,終于在去年全部實現市場化。3種智能機器人擁有超30項自主研發的專利技術。它們能取代預應力行業傳統的人力施工,能提升操作精度、減少技術誤差,在復雜工況條件下保護施工人員的安全,還能為施工單位減少預應力鋼纜線的損耗、節省人力成本。
工人在制作智能轉體球鉸。
以智能張拉機器人為例,機器人可以取代人工操作張拉千斤頂的傳統方式,對預制箱梁的預應力束進行張拉。1名工作人員用遙控器操控機器人就能完成之前需要4人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為張拉作業預留的預應力鋼纜線長度也從75厘米縮短至25厘米,每張拉1000片預制梁就能為施工單位節約損耗開支近100萬元。
工人在打包即將發往天津的智能張拉機器人。
今年以來,路橋建造領域對預應力機器人的需求更加旺盛。李建強嘗到了產品布局跑贏市場需求的甜頭。“目前每月都有10臺左右發往全國各地的智能張拉機器人訂單,需要我們全力生產。”李建強介紹,今年他們還要繼續研發新技術,對機器人進行迭代升級。如應用熱成像技術研發預應力具身智能機器人,讓機器人擁有更多自主判斷能力和學習能力。
不僅預應力機器人生產忙,柳州泰姆生產的智能轉體球鉸產品也在不斷刷新直徑紀錄。去年底,柳州泰姆憑借智能轉體球鉸系統成功入圍2024年廣西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這套系統廣泛應用于路橋建設中,能讓數萬噸重的跨路、跨江橋梁絲滑地完成空中轉體,實現合龍。去年11月,海南最大鐵路跨線橋——海口新海港片區“二線口岸”集中查驗區專用通道新建的環島鐵路跨線橋合龍貫通,就離不開這套系統的助力。“當時為這一項目生產的轉體球鉸直徑達到7.2米,刷新了生產紀錄。今年預計還要再次突破,生產直徑8米的轉體球鉸,為新項目做準備。”李建強說。
記者:宋美玲 ?龍佳夢/實習
來源:《柳州日報》
從“融”出發 向“新”而行
打造融媒共建“柳江方案”
來源:《柳州新聞》
8月6日,“助農有我 e購興村”荷香滿徑電商直播大賽暨農產品展銷活動在柳江區百朋鎮啟動,當天進行農產品展銷,7日舉行直播模擬大賽及直播大賽。在為期2天的活動中,政府、企業、新農人攜手展現柳江好物風采,讓農產品“觸網上線”,通過“云端帶貨”拓市場,賦能鄉村振興。
個大脆嫩的蓮藕、口感軟糯的木薯、顆粒圓潤的葡萄……活動啟動當天不僅能品嘗、選購各鎮各村的20余種農產品、農副產品,還有來自柳江區10家企業的特色產品進行展銷。
活動現場展出的農產品。
“我們村種植的澳洲堅果去年開始掛果,收購價約5元一斤,已經銷往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區!”現場,百朋鎮魚龍村的攤位吸引不少人駐足,村委會副主任姚文法表示,村內種植了300余畝澳洲堅果,預計今年畝產約有4000斤,他希望通過本次活動進一步拓寬堅果銷量、助農增收。
農產品引人駐足。
用柳江區生產的農產品制成的美食。
據悉,柳江區將持續優化電商直播發展環境,加強冷鏈物流網建設,讓農產品從“地頭”走向“舌尖”,打通電商“最后一公里”;培育本土直播人才,鼓勵更多返鄉青年讓手機成為“新農具”;推動農文旅融合,更好地引客而來,讓游客滿載而歸。
記者:劉心蕊 ?郭彭雷蕾/實習?
來源:柳州1號APP
暑假來柳州旅游,嗍螺螄、吃螺螄粉是熱門體驗。那么,小小的螺螄是如何養殖,又經歷了怎樣的工序從田間地頭走向餐桌的呢?記者沿著柳州螺螄粉產業鏈展開探訪。
在柳江區里高鎮的一家螺螄養殖基地,7月份的螺螄苗剛剛撒下,村民們正在撿拾上一季遺漏的螺螄。基地技術員覃勇介紹,螺螄一年養兩季,分別在2月和8月,四個月的時間就能成熟。“直徑1.2到1.4厘米的螺螄,會供給實體店或螺螄粉工廠熬湯底;長到1.4厘米以上,則供應夜宵攤和餐飲店作為炒螺螄菜品。”
今年,該基地改變以往稻螺混養模式,將水田改成數個大小不一的池塘,引用地下河流動水養殖。這不僅提升了螺螄品質、提高了產量,還帶動周邊一百多位村民投身養殖和加工產業鏈。
“用地下的流動水來養殖螺螄,這樣泥腥味會比較少 ,肉質和口感也會有提升。”覃勇介紹,目前,基地養殖規模達153畝,每個池子投放5萬顆螺苗,畝產在2000斤左右,螺螄年產量約150噸。
成熟的螺螄被送到批發市場加工批發銷售。在柳州海吉星農貿市場,30家螺螄加工店一字排開,店員們忙著洗螺,剪螺。螺螄批發店店主熊女士介紹,店里的螺螄主要來自廣西和湖北,簡單加工處理后,批往袋裝螺螄粉廠、螺螄粉實體店、餐飲夜宵店等,日均銷量達1000斤。
在另一家原材料批發店,記者看到,螺肉經深加工處理,去殼曬干后被整袋包裝,準備對外銷售。店員韋仲周介紹,此類螺肉主要用于熬制螺螄粉湯底,使用便捷,購買后經簡單泡發即可直接用于熬湯。
據了解,柳州海吉星農貿市場作為螺螄粉原材料集散中心,匯集了上千家螺螄粉原材料供應商,每天僅螺螄的加工交易量就高達5萬斤,隨著近年來螺螄供應的需求升級,上下游配套產業得以完善,形成了“螺螄養殖—加工—流通”的細分鏈條。
深農集團柳州海吉星副總經理方興告訴記者,市場打通了螺螄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實現螺螄小產業撬動柳州螺螄粉的大經濟。”
螺螄批發來到粉店或者袋裝螺螄粉工廠,整顆的螺螄用來熬制螺螄粉湯底,螺肉則用作配菜,為螺螄粉增添新鮮口感。
店員吳志杰稱,螺肉經炒制后加入每碗螺螄粉,確保螺味純正。食客們也紛紛表示,螺螄粉味道正宗,螺味濃郁。
近年來,柳州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幫扶模式,大力推廣訂單農業,培育柳州螺螄粉原材料生產企業,已形成涵蓋酸豆角、酸筍、螺螄、木耳、米粉等品類的初加工經營主體322家。市商務局數據顯示,2024年,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銷售收入為759.6億元,其中,實體店營業額396.9億元,配套及衍生產業銷售收入193.7億元。
記者:韋鵬 何剛 張健超/實習 賴潘婷/實習
來源:在柳州APP
提要
柳江區發展成果贏得廣泛贊譽,得到各級媒體高度關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網、中國新聞網、南國今報、《柳州日報》、《柳州新聞》、柳州1號APP、在柳州APP等媒體平臺,聚焦柳江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精神文明、產業發展等重點工作,以全方位深度報道,為柳江注入高質量發展強勁動力。相關重點稿件,讓我們一同回顧。
廣西柳州:
小小螺螄從田間到餐桌 撬動吃螺大產業
一說到螺螄,大家肯定會想到柳州螺螄粉,憑借著酸、辣、鮮、香、燙、爽的獨特風味圈粉無數。這小小的螺螄是怎么養出來的?螺螄從田間地頭到餐桌又經歷了哪些工序?
在柳州柳江區里高鎮的一家螺螄養殖基地,村民們正在忙著從池塘里打撈螺螄。技術員介紹,螺螄一年可養兩季,螺螄苗經過四個月的時間就能成熟。
今年以來,該基地引用流動水養殖螺螄,不僅提升螺螄品質,還提高了產量。目前已經帶動了100多位村民共同投入到養殖和加工中來。
打撈起來的螺螄接著會被送到批發市場進行加工和批發銷售。在柳州海吉星農貿市場,30家螺螄加工店一字排開,店主介紹,平均每天都要賣出1000斤。除了鮮螺,螺肉經過深加工,去殼曬干后也可整袋對外銷售。據了解,在這個農貿市場,每天僅螺螄的加工交易量就高達5萬斤。
對于制作一碗美味的螺螄粉而言,整顆的螺螄可以用來熬制湯底,螺肉也可以用作配菜,為螺螄粉增添新鮮口感。
據柳州市商務局的數據,2024年,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銷售收入為759.6億元,同比增長13.4%,在全國各地遍布著4.9萬家螺螄粉實體店,預包裝柳州螺螄粉更是遠銷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萬畝荷塘暗香浮動,璀璨燈火點亮鄉村。8月2日,廣西柳州市柳江區百朋鎮懷洪村下倫屯籃球場流光溢彩、人聲鼎沸,“鄉約荷海”2025柳江區荷花文化旅游季“體彩杯”“村BA”在此火熱開賽。
比賽現場。
開幕儀式上,激昂的鑼鼓聲劃破夜空,金紅相間的舞獅隊在高樁上輾轉騰挪,最終于樁頂舒展“團結拼搏,永創輝煌”的醒目長聯,掌聲與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點燃鄉村體育盛宴第一把火。當晚,百朋鎮與土博鎮代表隊的揭幕戰正式打響,雙方隊員迅速進入狀態,展開激烈角逐。場邊助威氛圍同樣熱烈,觀眾或攥拳吶喊,或躍起歡呼,心情隨著攻防轉換與比分起伏而激蕩,現場熱度持續攀升至頂峰。
8月3日晚,里高鎮與土博鎮代表隊更是上演精彩對決。比賽第四節,里高鎮隊員率先抓住機會完成搶斷,快速推進突破上籃得分;土博鎮隊員不甘示弱,隨即命中一記精準三分球予以回應。比賽攻防節奏飛快,籃下對抗火花四濺,比分交替上升,最終土博鎮以53:50的微弱優勢險勝里高鎮,為觀眾奉獻一場扣人心弦的精彩對決。
比賽現場。
據悉,本次“村BA”于8月2日開幕,持續至8月10日,由柳江區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與百朋鎮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柳江區籃球協會協辦,共集結百朋鎮、土博鎮、里高鎮、三都鎮、穿山鎮等5個鎮近百名籃球精英同場競技。
這場賽事不僅搭建起強健體魄、昂揚精神的火熱舞臺,更成為柳江區以“村字號”體育賽事激活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依托賽事聚人氣、興產業,既拓展鄉村消費新空間,為鄉村振興注入動能,也在競技中促進鄉風文明,讓荷鄉的魅力在運動激情中綻放。
記者:梁旎旎 ?姚東京
來源:人民網
“3、2、1,上鏈接!”8月6日至7日,伴著百朋鎮萬畝荷塘的陣陣荷香,廣西柳州市柳江區“助農有我·e購興村”荷香滿徑電商直播大賽暨農產品展銷活動火熱舉行。活動首創“線下展銷+云端直播”雙輪驅動模式,將直播間搬到荷塘邊,讓百朋玉藕、成團酸筍等柳江好物一鍵直達全國消費者的購物車。
電商直播大賽現場。
20余位本土電商達人同臺競技,直播間人氣迅速飆升。柳州螺螄粉、百朋玉藕、三都子姜輪番上架,彈幕刷屏、訂單飛漲。經過直播技巧、實時銷量、用戶互動等多維度比拼,最終評選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及優秀獎15名。柳州龍工場跨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國內電商負責人覃雅貞說:“這不僅是一場競技,更是一次雙向奔赴的學習交流。”
線下展銷區同樣人氣爆棚:蓮藕脆嫩、蜂蜜醇香、百香果酸甜……美食品鑒區排起長龍,“玉藕酸”“木薯羹”讓味蕾“先下單”。廣西桂蜜坊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韋柳萱難掩興奮:“展銷會把柳江蜂蜜推上C位,接下來要讓深山蜂巢的醇香乘著電商的翅膀飛向更遼闊的市場。”
比賽現場。
線下展銷會。
活動期間,柳江區委統戰部與融水縣委統戰部圍繞農產品產銷對接、品牌共建召開座談會,雙方表示將深化苗、壯民族文化交融,推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繪民族團結與鄉村振興新畫卷。
頒獎現場。
近年來,柳江區持續完善“互聯網+農業”生態圈,搭建電商平臺、培育本土人才、貫通物流網絡。如今,“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數據成為新農資”已成現實。下一步,柳江區將乘勢而上,助力更多優質農產品走出柳江,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嶄新畫卷。
記者:姚瑋懌 ?牙春柳
來源:人民網
8月4日,在成團鎮魯比村雙季葡萄核心示范區連片葡萄園里,種植戶張喜奪正帶著工人采摘、分揀、包裝,一箱箱新鮮采摘的“陽光玫瑰”被快速裝車發往市場。
圖為果農采摘葡萄。
“現在正是‘陽光玫瑰’葡萄的銷售旺季,每天都有大批果商前來收購,高峰期日發貨量可達2000斤左右。”張喜奪介紹道,“今年我種植13畝‘陽光玫瑰’,畝產量3000至4500斤,自7月中旬進入采摘期以來,每天采摘量2000至4000斤,批發價每斤4.5元,采摘期可持續至8月底。”
魯比村在“陽光玫瑰”種植過程中嚴格推行標準化技術,通過科學控產、精細化管理,確保每一串葡萄都達到優質標準,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葡萄架下,晶瑩剔透的“陽光玫瑰”在陽光下泛著誘人光澤。游客覃思睿手持剪刀,仔細挑選著最飽滿的葡萄串:“每年夏天我們都專程來魯比采摘,這里的‘陽光玫瑰’品質特別好,果粒緊實、糖分足,現摘現吃最新鮮。”她一邊說,一邊小心地剪下葡萄,“這次要多帶些回去,讓家人也嘗嘗這盛夏的甜蜜。”
圖為“陽光玫瑰”葡萄。
“現在正值‘陽光玫瑰’采摘旺季,每天都有不少游客來果園體驗采摘樂趣。”成團鎮魯比村黨總支部副書記張佳莉介紹,葡萄園推出入園采摘體驗活動,10元/斤的價格讓游客既能享受采摘樂趣,又能第一時間品嘗到最新鮮的美味。
如今,魯比村的“陽光玫瑰”葡萄已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金字招牌”。目前,全村“陽光玫瑰”種植面積達1500畝,畝產3000斤至5000斤,按照當前市場行情,畝產值可達1.8萬元。憑借標準化種植與品牌化運營,魯比葡萄品質贏得市場青睞,一條集種植、采摘、觀光于一體的甜蜜產業鏈日漸成熟。串串晶瑩的“綠寶石”,正用清甜滋味描繪產業興旺的嶄新篇章。
記者:姚瑋懌 ?韋新娜
來源:中國新聞網
近日,廣西柳州市柳江區多處地點增添以“文明柳江”為主題的景觀小品。這些融合地域特色與文明理念的藝術裝置,如點點星火綴于城巷,串“珠”成“線”,勾勒出一條可游可賞的精神文明風景線,為市民和游客開啟沉浸式品讀柳江歷史、觸摸文明脈搏的全新旅程。
圖為文明手繪墻。
8月6日,在柳江區“文明手繪墻”,一幅幅色彩明艷的插畫引人注目:養寵牽繩、愛護環境、禮讓斑馬線……畫面生動,文字簡潔,吸引眾多市民頻頻駐足、拍照打卡,隨手分享至社交平臺,讓文明理念在指尖傳遞、在鏡頭擴散。
柳江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廣場是市民日常休閑娛樂核心場所和展示城市文明形象重要窗口。廣場中央,“全國文明城市柳州歡迎您”標識牌格外醒目,有力彰顯城市文明底色。廣場四周,綠蔭話場輕聲細語,壯歌熱舞擂臺鼓點激越,愛心驛站傳遞溫情,垃圾分類科普站趣味橫生……一步一景,皆成潤物無聲的文明課堂,讓每一次駐足、每一縷笑聲,都為城市精神文明注入不息的脈動。
岜公塘公園里,柳江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靜立一隅。文明柳江風景線展板前,孩子們好奇發問,家長耐心講解,文明的種子悄然播撒進幼小心靈。
圖為成團會議舊址打卡點。
承載紅色記憶的成團會議舊址(中共柳州歷史陳列館),由碉樓、熊柳生故居和中共柳州歷史陳列館三個部分組成。舊址周邊,精心布設的景觀小品與古樸碉樓交相輝映,游客循著紅色足跡而來,在古今交融中完成一場沉浸式“時空打卡”,讓紅色記憶在文明新風里煥發時代溫度。
這些精心打造的旅游打卡點,是柳江區2025年重點推出的“文明柳江”風景線。該風景線融合各鎮特色文化元素,串“珠”成“線”,變“盆景”為“風景”,通過整合資源、創新形式,成為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展示新成效的文明實踐景觀,有效推動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讓市民游客在欣賞美景、感受歷史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文明熏陶,體驗柳江之美。
記者:韋新娜
來源:中國新聞網
她是與木頭對話的知音
更用十年青春證明:
朽木可雕,匠心不朽
來源:南國今報—照哥有故事
柳州“智”造的預應力機器人需求旺盛
柳州泰姆預應力機械有限公司趕訂單忙生產
7月28日下午,在位于柳江區的柳州泰姆預應力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柳州泰姆”)內,兩名工人正忙著用防撞泡沫薄膜打包一臺剛剛完成質檢的智能張拉機器人。“這是今天要裝車發往天津的訂單,還有兩臺機器人是計劃發往陜西的。”公司董事長李建強向記者介紹。
工人在清潔智能轉體球鉸部件。
這個月,李建強迎來了公司成立以來最為忙碌的時候。整個7月,他都保持著“空中飛人”的狀態——在全國各地的基建項目間奔波,做產品論證、應標,為柳州“智”造的預應力機器人開拓更廣闊的市場。李建強說,公司生產的智能張拉機器人、整束穿束機器人、智能切割機器人,經過數年的研發設計和優化調整,終于在去年全部實現市場化。3種智能機器人擁有超30項自主研發的專利技術。它們能取代預應力行業傳統的人力施工,能提升操作精度、減少技術誤差,在復雜工況條件下保護施工人員的安全,還能為施工單位減少預應力鋼纜線的損耗、節省人力成本。
工人在制作智能轉體球鉸。
以智能張拉機器人為例,機器人可以取代人工操作張拉千斤頂的傳統方式,對預制箱梁的預應力束進行張拉。1名工作人員用遙控器操控機器人就能完成之前需要4人配合才能完成的工作。為張拉作業預留的預應力鋼纜線長度也從75厘米縮短至25厘米,每張拉1000片預制梁就能為施工單位節約損耗開支近100萬元。
工人在打包即將發往天津的智能張拉機器人。
今年以來,路橋建造領域對預應力機器人的需求更加旺盛。李建強嘗到了產品布局跑贏市場需求的甜頭。“目前每月都有10臺左右發往全國各地的智能張拉機器人訂單,需要我們全力生產。”李建強介紹,今年他們還要繼續研發新技術,對機器人進行迭代升級。如應用熱成像技術研發預應力具身智能機器人,讓機器人擁有更多自主判斷能力和學習能力。
不僅預應力機器人生產忙,柳州泰姆生產的智能轉體球鉸產品也在不斷刷新直徑紀錄。去年底,柳州泰姆憑借智能轉體球鉸系統成功入圍2024年廣西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這套系統廣泛應用于路橋建設中,能讓數萬噸重的跨路、跨江橋梁絲滑地完成空中轉體,實現合龍。去年11月,海南最大鐵路跨線橋——海口新海港片區“二線口岸”集中查驗區專用通道新建的環島鐵路跨線橋合龍貫通,就離不開這套系統的助力。“當時為這一項目生產的轉體球鉸直徑達到7.2米,刷新了生產紀錄。今年預計還要再次突破,生產直徑8米的轉體球鉸,為新項目做準備。”李建強說。
記者:宋美玲 ?龍佳夢/實習
來源:《柳州日報》
從“融”出發 向“新”而行
打造融媒共建“柳江方案”
來源:《柳州新聞》
8月6日,“助農有我 e購興村”荷香滿徑電商直播大賽暨農產品展銷活動在柳江區百朋鎮啟動,當天進行農產品展銷,7日舉行直播模擬大賽及直播大賽。在為期2天的活動中,政府、企業、新農人攜手展現柳江好物風采,讓農產品“觸網上線”,通過“云端帶貨”拓市場,賦能鄉村振興。
個大脆嫩的蓮藕、口感軟糯的木薯、顆粒圓潤的葡萄……活動啟動當天不僅能品嘗、選購各鎮各村的20余種農產品、農副產品,還有來自柳江區10家企業的特色產品進行展銷。
活動現場展出的農產品。
“我們村種植的澳洲堅果去年開始掛果,收購價約5元一斤,已經銷往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區!”現場,百朋鎮魚龍村的攤位吸引不少人駐足,村委會副主任姚文法表示,村內種植了300余畝澳洲堅果,預計今年畝產約有4000斤,他希望通過本次活動進一步拓寬堅果銷量、助農增收。
農產品引人駐足。
用柳江區生產的農產品制成的美食。
據悉,柳江區將持續優化電商直播發展環境,加強冷鏈物流網建設,讓農產品從“地頭”走向“舌尖”,打通電商“最后一公里”;培育本土直播人才,鼓勵更多返鄉青年讓手機成為“新農具”;推動農文旅融合,更好地引客而來,讓游客滿載而歸。
記者:劉心蕊 ?郭彭雷蕾/實習?
來源:柳州1號APP
暑假來柳州旅游,嗍螺螄、吃螺螄粉是熱門體驗。那么,小小的螺螄是如何養殖,又經歷了怎樣的工序從田間地頭走向餐桌的呢?記者沿著柳州螺螄粉產業鏈展開探訪。
在柳江區里高鎮的一家螺螄養殖基地,7月份的螺螄苗剛剛撒下,村民們正在撿拾上一季遺漏的螺螄。基地技術員覃勇介紹,螺螄一年養兩季,分別在2月和8月,四個月的時間就能成熟。“直徑1.2到1.4厘米的螺螄,會供給實體店或螺螄粉工廠熬湯底;長到1.4厘米以上,則供應夜宵攤和餐飲店作為炒螺螄菜品。”
今年,該基地改變以往稻螺混養模式,將水田改成數個大小不一的池塘,引用地下河流動水養殖。這不僅提升了螺螄品質、提高了產量,還帶動周邊一百多位村民投身養殖和加工產業鏈。
“用地下的流動水來養殖螺螄,這樣泥腥味會比較少 ,肉質和口感也會有提升。”覃勇介紹,目前,基地養殖規模達153畝,每個池子投放5萬顆螺苗,畝產在2000斤左右,螺螄年產量約150噸。
成熟的螺螄被送到批發市場加工批發銷售。在柳州海吉星農貿市場,30家螺螄加工店一字排開,店員們忙著洗螺,剪螺。螺螄批發店店主熊女士介紹,店里的螺螄主要來自廣西和湖北,簡單加工處理后,批往袋裝螺螄粉廠、螺螄粉實體店、餐飲夜宵店等,日均銷量達1000斤。
在另一家原材料批發店,記者看到,螺肉經深加工處理,去殼曬干后被整袋包裝,準備對外銷售。店員韋仲周介紹,此類螺肉主要用于熬制螺螄粉湯底,使用便捷,購買后經簡單泡發即可直接用于熬湯。
據了解,柳州海吉星農貿市場作為螺螄粉原材料集散中心,匯集了上千家螺螄粉原材料供應商,每天僅螺螄的加工交易量就高達5萬斤,隨著近年來螺螄供應的需求升級,上下游配套產業得以完善,形成了“螺螄養殖—加工—流通”的細分鏈條。
深農集團柳州海吉星副總經理方興告訴記者,市場打通了螺螄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實現螺螄小產業撬動柳州螺螄粉的大經濟。”
螺螄批發來到粉店或者袋裝螺螄粉工廠,整顆的螺螄用來熬制螺螄粉湯底,螺肉則用作配菜,為螺螄粉增添新鮮口感。
店員吳志杰稱,螺肉經炒制后加入每碗螺螄粉,確保螺味純正。食客們也紛紛表示,螺螄粉味道正宗,螺味濃郁。
近年來,柳州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幫扶模式,大力推廣訂單農業,培育柳州螺螄粉原材料生產企業,已形成涵蓋酸豆角、酸筍、螺螄、木耳、米粉等品類的初加工經營主體322家。市商務局數據顯示,2024年,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銷售收入為759.6億元,其中,實體店營業額396.9億元,配套及衍生產業銷售收入193.7億元。
記者:韋鵬 何剛 張健超/實習 賴潘婷/實習
來源:在柳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