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州日報》柳江專刊
——柳江區大力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見聞
盛夏時節,瓜果飄香。柳江區迎來蔬果豐收季,田間地頭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首次試種 ?樹立標桿
6月30日,筆者走進位于柳江區穿山鎮高平村平地屯的柳江區穿山鎮現代化蔬菜產業種植基地,看到翠綠的藤蔓間掛滿了桂蜜甜瓜,散發著誘人的果香。“這是我們首次試種的桂蜜12號甜瓜。”該基地負責人譚永記介紹,從選種、育苗到田間管理,基地都嚴格按照科學標準執行。桂蜜甜瓜上市后,憑借其優良的品質供不應求。“下一步,我們計劃擴大桂蜜甜瓜種植面積,同時引進更多優質蔬菜品種,打造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據了解,為推動蔬菜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綠色、高效的蔬菜生產基地,2024年1月,柳江區穿山鎮現代化蔬菜產業種植基地項目落地高平村,總投入439萬元,建設蔬菜培育大棚以及相關配套基礎設施。項目建成后,提高了復種指數和當地果蔬產出率,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形成生態、節水、無公害農業雛形,推動蔬菜產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助力柳江區蔬菜產業提檔升級。
柳江區穿山鎮現代化蔬菜產業種植基地成功試種桂蜜12號甜瓜,正是其探索多元化種植、提升產業效益取得的成果,為當地果蔬產業發展樹立標桿,也為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推廣的經驗。隨著蔬菜產業的發展壯大,該基地將為柳州市民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的果蔬產品,為柳江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果蔬飄香 ?產業興旺
眼下,位于柳江區進德鎮龍新村的玲全火龍果種植園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6月27日,筆者走進該種植園,只見郁郁蔥蔥的火龍果植株上垂掛著一個個色澤鮮艷的果實。“這一批果子甜度高、個頭大,每天的采摘量有6000斤至1萬斤。”該種植園負責人何金全彎下腰,用手托起一個沉甸甸的火龍果,笑容中滿是自豪。他介紹,該園種植紅心火龍果118畝,預計今年第一批火龍果總產量約15萬斤,產值20多萬元;預計全年總產量50萬斤,總產值可達100萬元。
種植園里,龍新村村民韋桂春動作麻利地剪下一個紫紅色的火龍果。她擦擦額頭上的汗水笑著說:“我來這里務工一天有100元收入,旺季每月能掙3000多元,離家近還能補貼家用,真好!”在該種植園里,像韋桂春這樣的固定工人有10名,采摘旺季種植園還會臨時增聘人手。
“我們的火龍果主要銷往海吉星市場,目前收購價穩定在2元一斤,回頭客特別多,供不應求。”何金全說,種植園采用分批輪采模式,約20天可采摘一批,一年能收獲10批左右。
玲全火龍果種植園的豐收,是進德鎮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培育特色產業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進德鎮立足資源優勢,持續深耕特色農業發展,因地制宜布局火龍果、葡萄、三華李、嘉寶果等水果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走出一條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特色發展之路。
一地雙收 ?增產增效
在柳江區拉堡鎮黃嶺村下屯的碧禾園家庭農場,一場“玉米變革”正在上演,為傳統玉米賦予了新的魅力。6月23日,筆者走進該農場綠油油的玉米地,只見該農場負責人曾祥權隨手掰下一個玉米向大家展示:“這可不是普通的玉米。”他剝開翠綠苞葉,露出奶白色的玉米粒,晶瑩剔透,一股混合著奶香與清甜的氣息撲鼻而來。“這是柳州首批種植的可直接生食的‘晶白甜’牛奶玉米,甜度比西瓜還高,咬下去滿滿爆漿感,越嚼越有牛奶清香。”該批玉米于今年4月與南瓜套種,生長期僅60天,比普通玉米的生產期縮短了40多天,如今已迎來采收旺季。
與常見的玉米不同,牛奶玉米株高僅1.3米,葉片稀疏,暗藏“黃金內核”。“我們堅持綠色有機種植,用生物有機肥滋養,進行人工疏果,確保每株只留一根精品玉米。”曾祥權笑著說,“牛奶玉米按根售賣,5元一根,不少嘗鮮的顧客都說,味道比水果還要讓人驚艷。”
與牛奶玉米套種的南瓜同樣頗具特色,是用菌棒等天然原料特制的生態肥進行培育,口感粉糯香甜,成為百姓餐桌的“新寵”。“得益于套種模式,每畝收益可達1.5萬元,實現一地雙收。”曾祥權說。
這場“玉米變革”,也是拉堡鎮盤活閑田的創新實踐。該鎮通過探索新型承包模式,讓這片曾經的閑置土地變成一個“聚寶盆”,共種植了50畝生姜、30畝南瓜等果蔬,收效可觀。廣西青青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利友華表示:“我們全程提供技術指導和銷售保障,周邊村民想種植,我們無償幫扶,希望通過產業帶動,讓鄉親們的錢袋子鼓起來。”
從傳統農作物到“即摘即食”的新潮果蔬,拉堡鎮用創新點亮了希望的田野。
通訊員:韋蒙玲?姚瑋懌 ?李蘭
柳江區紀委監委統籌“室組地”監督力量
深入一線監督檢查
近期,受臺風影響,柳江區暴雨連綿,該區進入防汛備戰狀態,柳江區紀委監委立足監督的再監督職能,聞“汛”而動,統籌“室組地”監督力量深入一線開展監督檢查,壓緊壓實職能部門防汛工作責任,以嚴明紀律助力筑牢防汛“安全堤”。
派駐紀檢監察組發揮“駐”的優勢,持續關注汛情發展態勢,通過參會監督、調度工作、聽取匯報等方式,把監督工作做在前面;與住建、農業、水利、氣象等相關單位負責人談心談話,督促相關單位及時制發通知及指導意見、推送提醒信息、實地督導檢查等,加強預報預警,做好防汛工作;與黨風室、防汛相關單位組成檢查組聯合開展防汛安全檢查,排查風險點消除隱患,確保責任到崗、任務到人、措施到位。
柳江區各鎮紀委對水庫等防洪設施以及山洪危險區進行檢查,提醒水庫值守人員要嚴格遵守防汛值班制度,按時到崗、加強巡查,及時反饋更新水位、雨量和水庫運行情況,為防汛決策提供精準依據。同時,督促各鎮防汛抗旱指揮部組織人員深入各村屯、田間地頭,對農田水利、畜禽棚圈、棚室建筑等開展防汛隱患點排查,針對易發內澇的風險點制定“一點一策”防控方案。據統計,共發現風險隱患4個,全部落實專人跟進整改,及時消除隱患。
通訊員:廖媛媛
柳江區綜治中心正式揭牌
6月26日,柳州市柳江區綜治中心揭牌儀式在柳江區信訪局舉行。
活動現場,與會領導共同為柳州市柳江區綜治中心揭牌,標志著柳江區社會治理工作邁上新臺階。該中心總建筑面積378平方米,采用“一廳多室”的1+N模式布局,精心打造綜合接待區、指揮研判調度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區、綜合信訪受理區等功能模塊,設置群眾接待大廳、公共法律服務室、涉法涉訴信訪接待室、聯合接訪室、矛盾調解室和綜合研判分析室等功能場所,布局合理、設施完備。中心創新實行“核心部門常駐+重要部門輪駐+涉事部門隨叫隨到”聯動機制,構建“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的矛盾糾紛受理調處和群眾信訪化解閉環體系,有效整合資源,提升化解效率和質量,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據了解,該中心嚴格落實場所設置、部門入駐、運行機制、督辦落實和信息化建設“五規范”要求,依托綜治信息平臺與視聯網會議系統,構建“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城”的智慧治理中樞,為高效處置各類社會治理事務提供技術支撐。今年以來,該中心已累計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374件,其中,成功化解1310件,化解率達95.34%。
近年來,柳江區持續探索社會治理新路徑,推動綜治中心規范化、標準化、智慧化建設,不斷提升矛盾糾紛化解與社會治安風險防控能力,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柳江注入強勁動能。
通訊員:韋瑩蕓 牙春柳
罕見并蒂蓮綻放成團鎮一莊園
6月26日,在柳江區成團鎮成團村蓮花屯窯香蓮花莊園內,一株罕見的并蒂蓮悄然綻放(見上圖)。不少市民特意驅車前往莊園,只為一睹這難得一見的自然奇景。
現場游客紛紛拿出手機、相機,從各個角度記錄下并蒂蓮的美麗瞬間。一些攝影愛好者更是早早架起“長槍短炮”,耐心尋找最佳拍攝角度,捕捉并蒂蓮在微風中搖曳生姿的畫面。“我通過朋友和媒體了解到此處蓮花美景出眾,今天凌晨4點就趕來拍照了,拍攝了很多滿意的作品,收獲頗豐。”攝影愛好者蔣波開心地說。
并蒂蓮又稱“并頭蓮”。其獨特之處在于,在同一花莖頂端并蒂生長著兩朵蓮花,它們各有花蒂,卻在花莖處緊緊相連,花瓣嬌粉、花蕊明黃,在荷塘中亭亭玉立,為炎炎夏日增添一抹別樣的浪漫與驚喜。
“任何品種的蓮花都有可能形成并蒂蓮,但它出現的概率極低,在我們10畝荷塘里僅出現一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并蒂蓮一直是吉祥、喜慶的象征,歡迎大家來蓮花屯沾沾喜氣。”蓮花屯村民理事會秘書長韋應成介紹,并蒂蓮的形成源于花芽分化時出現變異,其無法人工培育、不能遺傳,可遇不可求,且花期較短。
為保護這株珍貴的并蒂蓮,莊園已加強荷塘區域的巡查和保護力度,完善圍欄、警示牌等保護設施。同時,呼吁游客在觀賞時注意安全、文明賞花,共同守護這份大自然饋贈的美麗景致。
通訊員:韋瑩蕓 ?周夢玉
柳江酸筍“車間課堂”干貨滿滿,學員受益匪淺
6月27日,在位于柳江區成團鎮六道村的柳州筍丫頭農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工人們忙碌地分揀、清洗新鮮竹筍,空氣中彌漫著濃郁醇厚的酸香。當天上午,一場生動的“車間課堂”在此開展,柳州職業技術大學組織柳北區農村困難殘疾人實用技術(竹筍種植與酸筍加工)培訓班學員走進生產一線,在公司負責人的引導下,現場觀摩竹筍從原料到成品的蛻變(見上圖)。
作為柳江區本級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柳州筍丫頭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顏茜茜化身“非遺講師”,從選材的考究、老壇發酵的秘訣,到腌制過程的把控,毫無保留地向學員們分享柳江酸筍制作技藝。活動現場,顏茜茜還將精心制作的老酸水贈予每位學員,并耐心講解后續制作要點,讓非遺技藝走出車間,播撒希望的種子。
來自柳北區沙塘鎮郭村大村屯的學員黃永龍全程格外專注,他家有13畝甜筍地,過去因單純售賣鮮筍,收入受市場波動影響不穩定。“以前只知道賣鮮筍,現在學會了酸筍制作技藝,不僅能延長保存期,還能賣出更好的價錢,以后種筍更有奔頭了。”黃永龍的話語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柳州筍丫頭農業有限公司深耕竹筍深加工領域,帶動周邊農戶參與竹筍種植、加工,成為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生力軍。公司將持續開展技藝培訓,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推動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融合,拓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讓柳江酸筍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讓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通訊員:蘭德波
——記柳州家寧體育設施有限公司總經理韋家寧
在柳江這片充滿活力與機遇的土地上,有這樣一位令人敬佩的奮斗者,他以創業者的魄力深耕體育產業,以公益人的情懷回饋家鄉,以個人擔當踐行社會責任,他就是柳州家寧體育設施有限公司總經理韋家寧。從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到熱心公益的慈善家;從體育事業的推動者,到基層治理的實干家,他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責任,書寫奮斗故事。
滿懷熱忱 ?逐夢前行
2010年,懷著對體育事業的熱愛,韋家寧創立柳州家寧體育設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家寧體育”)。家寧體育是一家涵蓋體育設施生產、銷售、工程施工及技術服務的綜合性企業,韋家寧憑借敏銳的商業洞察力,精準把握體育產業市場化、專業化的發展趨勢,構建集體育賽事策劃、場地設施產銷及體育文化傳播于一體的業務體系,為企業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2017年至今,家寧體育先后贊助柳江區第六屆中小學生乒乓球賽、廣西第三屆男子籃球聯賽暨第一屆女子籃球聯賽、2025年柳江區賀新春男子籃球賽等多項賽事。這些賽事的成功舉辦,不僅讓“家寧體育”品牌影響力持續攀升,更讓這家從零起步的企業成為柳江區體育產業的重要參與者,為本土體育賽事樹立新標桿。2022年,家寧體育被納入廣西體育產業示范單位。
除企業經營外,韋家寧還積極投身體育社會組織建設,擔任柳江區籃球協會副主席、柳江區氣排球協會副會長等職務。他視這些身份為責任,積極推動行業規范化建設。
熱心公益 ?傳遞愛心
從擔任柳州市柳江區慈善聯合會第一屆理事會副會長,到榮獲“2023年柳州市慈善公益獎評選活動優秀慈善貢獻個人”,韋家寧的公益之路從未停歇,他多次向生活困難學生捐贈助學金。多年來,其個人及企業累計捐贈善款物資超200萬元。
“跟著韋總做公益,我看到太多感人瞬間。”公司員工潘曉京回憶道,“今年端午節,公司給柳江區里高中心小學送去愛心物資,看到孩子們眼里閃爍的光芒,我深刻體會到韋總熱心公益的意義,更堅定我們傳遞愛心的決心。”
在助力鄉村振興的征程中,韋家寧始終銘記企業肩負的社會責任,積極投身產業扶持與就業幫扶等領域。2021年,針對里高鎮青花梨產業發展瓶頸,他帶領里高商會建設20畝青花梨良種優選中心,牽頭引入先進桂梨3號、秋月梨、金碧梨等優質品種,進一步提高種植技術,拓展銷售渠道,助力當地打造特色農業品牌,為周邊村民80余人提供就業崗位。他還組建成立里高鎮商會志愿服務隊,積極參與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矛盾糾紛調解等工作,用實際行動詮釋企業家的責任擔當。
不忘初心 ?建言獻策
作為政協柳州市柳江區第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韋家寧將務實精神融入參政議政工作,聚焦體育產業、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等領域,積極建言獻策,將群眾心聲轉化為推動發展的提案。
“工業園區大貨車亂停亂放現象時有發生,特別在夜間,容易造成交通事故。”韋家寧在調研中發現這一問題后,積極思考解決方案,針對此類影響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的不文明停車行為,形成《關于提高柳江工業園區停車場利用率的建議》,為屬地工業園區優化服務效能提供了發展思路。當選政協委員以來,他積極參政議政,反映社情民意,聯合里高鎮政協委員聯絡站提交《關于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深加工產業鏈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等提案,探索構建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鄉村振興發展模式,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韋家寧在不同的角色轉換中始終保持著初心與熱忱。他時刻不忘初心、履職盡責,先后獲評“2019年廣西第十四屆運動會火炬傳遞手”“2021年度柳州市體育產業先進個人”“2021年柳州市柳江區道德模范”“2023年柳州市優秀慈善貢獻個人”等榮譽稱號。
“我們堅持‘誠信、卓越、健康’的發展理念,深耕柳江體育事業,以技術創新賦能運動健康產業發展,全力為家鄉的發展貢獻更多力量。”韋家寧用奮斗書寫個人成長與企業發展的精彩篇章,用擔當詮釋新時代民營企業家的價值取向。這個追夢路上的多面先鋒,在時代浪潮中奮勇建功、闊步前行。?
通訊員:韋瑩蕓
《柳州日報》柳江專刊
——柳江區大力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見聞
盛夏時節,瓜果飄香。柳江區迎來蔬果豐收季,田間地頭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首次試種 ?樹立標桿
6月30日,筆者走進位于柳江區穿山鎮高平村平地屯的柳江區穿山鎮現代化蔬菜產業種植基地,看到翠綠的藤蔓間掛滿了桂蜜甜瓜,散發著誘人的果香。“這是我們首次試種的桂蜜12號甜瓜。”該基地負責人譚永記介紹,從選種、育苗到田間管理,基地都嚴格按照科學標準執行。桂蜜甜瓜上市后,憑借其優良的品質供不應求。“下一步,我們計劃擴大桂蜜甜瓜種植面積,同時引進更多優質蔬菜品種,打造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據了解,為推動蔬菜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綠色、高效的蔬菜生產基地,2024年1月,柳江區穿山鎮現代化蔬菜產業種植基地項目落地高平村,總投入439萬元,建設蔬菜培育大棚以及相關配套基礎設施。項目建成后,提高了復種指數和當地果蔬產出率,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形成生態、節水、無公害農業雛形,推動蔬菜產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助力柳江區蔬菜產業提檔升級。
柳江區穿山鎮現代化蔬菜產業種植基地成功試種桂蜜12號甜瓜,正是其探索多元化種植、提升產業效益取得的成果,為當地果蔬產業發展樹立標桿,也為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推廣的經驗。隨著蔬菜產業的發展壯大,該基地將為柳州市民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的果蔬產品,為柳江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果蔬飄香 ?產業興旺
眼下,位于柳江區進德鎮龍新村的玲全火龍果種植園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6月27日,筆者走進該種植園,只見郁郁蔥蔥的火龍果植株上垂掛著一個個色澤鮮艷的果實。“這一批果子甜度高、個頭大,每天的采摘量有6000斤至1萬斤。”該種植園負責人何金全彎下腰,用手托起一個沉甸甸的火龍果,笑容中滿是自豪。他介紹,該園種植紅心火龍果118畝,預計今年第一批火龍果總產量約15萬斤,產值20多萬元;預計全年總產量50萬斤,總產值可達100萬元。
種植園里,龍新村村民韋桂春動作麻利地剪下一個紫紅色的火龍果。她擦擦額頭上的汗水笑著說:“我來這里務工一天有100元收入,旺季每月能掙3000多元,離家近還能補貼家用,真好!”在該種植園里,像韋桂春這樣的固定工人有10名,采摘旺季種植園還會臨時增聘人手。
“我們的火龍果主要銷往海吉星市場,目前收購價穩定在2元一斤,回頭客特別多,供不應求。”何金全說,種植園采用分批輪采模式,約20天可采摘一批,一年能收獲10批左右。
玲全火龍果種植園的豐收,是進德鎮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培育特色產業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進德鎮立足資源優勢,持續深耕特色農業發展,因地制宜布局火龍果、葡萄、三華李、嘉寶果等水果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走出一條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特色發展之路。
一地雙收 ?增產增效
在柳江區拉堡鎮黃嶺村下屯的碧禾園家庭農場,一場“玉米變革”正在上演,為傳統玉米賦予了新的魅力。6月23日,筆者走進該農場綠油油的玉米地,只見該農場負責人曾祥權隨手掰下一個玉米向大家展示:“這可不是普通的玉米。”他剝開翠綠苞葉,露出奶白色的玉米粒,晶瑩剔透,一股混合著奶香與清甜的氣息撲鼻而來。“這是柳州首批種植的可直接生食的‘晶白甜’牛奶玉米,甜度比西瓜還高,咬下去滿滿爆漿感,越嚼越有牛奶清香。”該批玉米于今年4月與南瓜套種,生長期僅60天,比普通玉米的生產期縮短了40多天,如今已迎來采收旺季。
與常見的玉米不同,牛奶玉米株高僅1.3米,葉片稀疏,暗藏“黃金內核”。“我們堅持綠色有機種植,用生物有機肥滋養,進行人工疏果,確保每株只留一根精品玉米。”曾祥權笑著說,“牛奶玉米按根售賣,5元一根,不少嘗鮮的顧客都說,味道比水果還要讓人驚艷。”
與牛奶玉米套種的南瓜同樣頗具特色,是用菌棒等天然原料特制的生態肥進行培育,口感粉糯香甜,成為百姓餐桌的“新寵”。“得益于套種模式,每畝收益可達1.5萬元,實現一地雙收。”曾祥權說。
這場“玉米變革”,也是拉堡鎮盤活閑田的創新實踐。該鎮通過探索新型承包模式,讓這片曾經的閑置土地變成一個“聚寶盆”,共種植了50畝生姜、30畝南瓜等果蔬,收效可觀。廣西青青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利友華表示:“我們全程提供技術指導和銷售保障,周邊村民想種植,我們無償幫扶,希望通過產業帶動,讓鄉親們的錢袋子鼓起來。”
從傳統農作物到“即摘即食”的新潮果蔬,拉堡鎮用創新點亮了希望的田野。
通訊員:韋蒙玲?姚瑋懌 ?李蘭
柳江區紀委監委統籌“室組地”監督力量
深入一線監督檢查
近期,受臺風影響,柳江區暴雨連綿,該區進入防汛備戰狀態,柳江區紀委監委立足監督的再監督職能,聞“汛”而動,統籌“室組地”監督力量深入一線開展監督檢查,壓緊壓實職能部門防汛工作責任,以嚴明紀律助力筑牢防汛“安全堤”。
派駐紀檢監察組發揮“駐”的優勢,持續關注汛情發展態勢,通過參會監督、調度工作、聽取匯報等方式,把監督工作做在前面;與住建、農業、水利、氣象等相關單位負責人談心談話,督促相關單位及時制發通知及指導意見、推送提醒信息、實地督導檢查等,加強預報預警,做好防汛工作;與黨風室、防汛相關單位組成檢查組聯合開展防汛安全檢查,排查風險點消除隱患,確保責任到崗、任務到人、措施到位。
柳江區各鎮紀委對水庫等防洪設施以及山洪危險區進行檢查,提醒水庫值守人員要嚴格遵守防汛值班制度,按時到崗、加強巡查,及時反饋更新水位、雨量和水庫運行情況,為防汛決策提供精準依據。同時,督促各鎮防汛抗旱指揮部組織人員深入各村屯、田間地頭,對農田水利、畜禽棚圈、棚室建筑等開展防汛隱患點排查,針對易發內澇的風險點制定“一點一策”防控方案。據統計,共發現風險隱患4個,全部落實專人跟進整改,及時消除隱患。
通訊員:廖媛媛
柳江區綜治中心正式揭牌
6月26日,柳州市柳江區綜治中心揭牌儀式在柳江區信訪局舉行。
活動現場,與會領導共同為柳州市柳江區綜治中心揭牌,標志著柳江區社會治理工作邁上新臺階。該中心總建筑面積378平方米,采用“一廳多室”的1+N模式布局,精心打造綜合接待區、指揮研判調度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區、綜合信訪受理區等功能模塊,設置群眾接待大廳、公共法律服務室、涉法涉訴信訪接待室、聯合接訪室、矛盾調解室和綜合研判分析室等功能場所,布局合理、設施完備。中心創新實行“核心部門常駐+重要部門輪駐+涉事部門隨叫隨到”聯動機制,構建“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的矛盾糾紛受理調處和群眾信訪化解閉環體系,有效整合資源,提升化解效率和質量,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據了解,該中心嚴格落實場所設置、部門入駐、運行機制、督辦落實和信息化建設“五規范”要求,依托綜治信息平臺與視聯網會議系統,構建“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城”的智慧治理中樞,為高效處置各類社會治理事務提供技術支撐。今年以來,該中心已累計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374件,其中,成功化解1310件,化解率達95.34%。
近年來,柳江區持續探索社會治理新路徑,推動綜治中心規范化、標準化、智慧化建設,不斷提升矛盾糾紛化解與社會治安風險防控能力,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柳江注入強勁動能。
通訊員:韋瑩蕓 牙春柳
罕見并蒂蓮綻放成團鎮一莊園
6月26日,在柳江區成團鎮成團村蓮花屯窯香蓮花莊園內,一株罕見的并蒂蓮悄然綻放(見上圖)。不少市民特意驅車前往莊園,只為一睹這難得一見的自然奇景。
現場游客紛紛拿出手機、相機,從各個角度記錄下并蒂蓮的美麗瞬間。一些攝影愛好者更是早早架起“長槍短炮”,耐心尋找最佳拍攝角度,捕捉并蒂蓮在微風中搖曳生姿的畫面。“我通過朋友和媒體了解到此處蓮花美景出眾,今天凌晨4點就趕來拍照了,拍攝了很多滿意的作品,收獲頗豐。”攝影愛好者蔣波開心地說。
并蒂蓮又稱“并頭蓮”。其獨特之處在于,在同一花莖頂端并蒂生長著兩朵蓮花,它們各有花蒂,卻在花莖處緊緊相連,花瓣嬌粉、花蕊明黃,在荷塘中亭亭玉立,為炎炎夏日增添一抹別樣的浪漫與驚喜。
“任何品種的蓮花都有可能形成并蒂蓮,但它出現的概率極低,在我們10畝荷塘里僅出現一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并蒂蓮一直是吉祥、喜慶的象征,歡迎大家來蓮花屯沾沾喜氣。”蓮花屯村民理事會秘書長韋應成介紹,并蒂蓮的形成源于花芽分化時出現變異,其無法人工培育、不能遺傳,可遇不可求,且花期較短。
為保護這株珍貴的并蒂蓮,莊園已加強荷塘區域的巡查和保護力度,完善圍欄、警示牌等保護設施。同時,呼吁游客在觀賞時注意安全、文明賞花,共同守護這份大自然饋贈的美麗景致。
通訊員:韋瑩蕓 ?周夢玉
柳江酸筍“車間課堂”干貨滿滿,學員受益匪淺
6月27日,在位于柳江區成團鎮六道村的柳州筍丫頭農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工人們忙碌地分揀、清洗新鮮竹筍,空氣中彌漫著濃郁醇厚的酸香。當天上午,一場生動的“車間課堂”在此開展,柳州職業技術大學組織柳北區農村困難殘疾人實用技術(竹筍種植與酸筍加工)培訓班學員走進生產一線,在公司負責人的引導下,現場觀摩竹筍從原料到成品的蛻變(見上圖)。
作為柳江區本級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柳州筍丫頭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顏茜茜化身“非遺講師”,從選材的考究、老壇發酵的秘訣,到腌制過程的把控,毫無保留地向學員們分享柳江酸筍制作技藝。活動現場,顏茜茜還將精心制作的老酸水贈予每位學員,并耐心講解后續制作要點,讓非遺技藝走出車間,播撒希望的種子。
來自柳北區沙塘鎮郭村大村屯的學員黃永龍全程格外專注,他家有13畝甜筍地,過去因單純售賣鮮筍,收入受市場波動影響不穩定。“以前只知道賣鮮筍,現在學會了酸筍制作技藝,不僅能延長保存期,還能賣出更好的價錢,以后種筍更有奔頭了。”黃永龍的話語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柳州筍丫頭農業有限公司深耕竹筍深加工領域,帶動周邊農戶參與竹筍種植、加工,成為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生力軍。公司將持續開展技藝培訓,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推動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融合,拓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讓柳江酸筍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讓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
通訊員:蘭德波
——記柳州家寧體育設施有限公司總經理韋家寧
在柳江這片充滿活力與機遇的土地上,有這樣一位令人敬佩的奮斗者,他以創業者的魄力深耕體育產業,以公益人的情懷回饋家鄉,以個人擔當踐行社會責任,他就是柳州家寧體育設施有限公司總經理韋家寧。從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到熱心公益的慈善家;從體育事業的推動者,到基層治理的實干家,他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責任,書寫奮斗故事。
滿懷熱忱 ?逐夢前行
2010年,懷著對體育事業的熱愛,韋家寧創立柳州家寧體育設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家寧體育”)。家寧體育是一家涵蓋體育設施生產、銷售、工程施工及技術服務的綜合性企業,韋家寧憑借敏銳的商業洞察力,精準把握體育產業市場化、專業化的發展趨勢,構建集體育賽事策劃、場地設施產銷及體育文化傳播于一體的業務體系,為企業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2017年至今,家寧體育先后贊助柳江區第六屆中小學生乒乓球賽、廣西第三屆男子籃球聯賽暨第一屆女子籃球聯賽、2025年柳江區賀新春男子籃球賽等多項賽事。這些賽事的成功舉辦,不僅讓“家寧體育”品牌影響力持續攀升,更讓這家從零起步的企業成為柳江區體育產業的重要參與者,為本土體育賽事樹立新標桿。2022年,家寧體育被納入廣西體育產業示范單位。
除企業經營外,韋家寧還積極投身體育社會組織建設,擔任柳江區籃球協會副主席、柳江區氣排球協會副會長等職務。他視這些身份為責任,積極推動行業規范化建設。
熱心公益 ?傳遞愛心
從擔任柳州市柳江區慈善聯合會第一屆理事會副會長,到榮獲“2023年柳州市慈善公益獎評選活動優秀慈善貢獻個人”,韋家寧的公益之路從未停歇,他多次向生活困難學生捐贈助學金。多年來,其個人及企業累計捐贈善款物資超200萬元。
“跟著韋總做公益,我看到太多感人瞬間。”公司員工潘曉京回憶道,“今年端午節,公司給柳江區里高中心小學送去愛心物資,看到孩子們眼里閃爍的光芒,我深刻體會到韋總熱心公益的意義,更堅定我們傳遞愛心的決心。”
在助力鄉村振興的征程中,韋家寧始終銘記企業肩負的社會責任,積極投身產業扶持與就業幫扶等領域。2021年,針對里高鎮青花梨產業發展瓶頸,他帶領里高商會建設20畝青花梨良種優選中心,牽頭引入先進桂梨3號、秋月梨、金碧梨等優質品種,進一步提高種植技術,拓展銷售渠道,助力當地打造特色農業品牌,為周邊村民80余人提供就業崗位。他還組建成立里高鎮商會志愿服務隊,積極參與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矛盾糾紛調解等工作,用實際行動詮釋企業家的責任擔當。
不忘初心 ?建言獻策
作為政協柳州市柳江區第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韋家寧將務實精神融入參政議政工作,聚焦體育產業、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等領域,積極建言獻策,將群眾心聲轉化為推動發展的提案。
“工業園區大貨車亂停亂放現象時有發生,特別在夜間,容易造成交通事故。”韋家寧在調研中發現這一問題后,積極思考解決方案,針對此類影響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的不文明停車行為,形成《關于提高柳江工業園區停車場利用率的建議》,為屬地工業園區優化服務效能提供了發展思路。當選政協委員以來,他積極參政議政,反映社情民意,聯合里高鎮政協委員聯絡站提交《關于發展壯大特色產業深加工產業鏈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議》等提案,探索構建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鄉村振興發展模式,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韋家寧在不同的角色轉換中始終保持著初心與熱忱。他時刻不忘初心、履職盡責,先后獲評“2019年廣西第十四屆運動會火炬傳遞手”“2021年度柳州市體育產業先進個人”“2021年柳州市柳江區道德模范”“2023年柳州市優秀慈善貢獻個人”等榮譽稱號。
“我們堅持‘誠信、卓越、健康’的發展理念,深耕柳江體育事業,以技術創新賦能運動健康產業發展,全力為家鄉的發展貢獻更多力量。”韋家寧用奮斗書寫個人成長與企業發展的精彩篇章,用擔當詮釋新時代民營企業家的價值取向。這個追夢路上的多面先鋒,在時代浪潮中奮勇建功、闊步前行。?
通訊員:韋瑩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