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柳江區百朋鎮堯治村的田間地頭、村屯院落,總能看到這樣一群忙碌的身影:他們走家串戶訪民情,產業幫扶促增收,用心用情解民憂。他們是來自柳州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柳江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單位的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李志、隊員韋日我、汪凌霄。自2023年4月駐村以來,三人牢記使命、攜手奮進,用實干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動人篇章。
駐村第一書記李 志(右一)、隊員汪凌霄(中間)、韋日我(左一)
初到堯治村時,陌生的環境、復雜的村情讓工作隊成員們感受到了不小的挑戰。“剛來時,對村里的產業發展、農戶需求一頭霧水。”第一書記李志回憶道。為了盡快融入基層,三人迅速轉變角色,白天走村入戶,足跡遍及138戶脫貧戶10個村屯,深入了解家庭狀況、產業發展瓶頸;晚上挑燈學習政策文件,與村“兩委”共商發展大計。工作隊員汪凌霄坦言:“一開始連村民的方言都聽不太懂,但我們堅信,只要撲下身子、扎下根子,總能打開工作局面。”
堯治村駐村工作隊開展2023年幫扶工作業務培訓會
筑牢防貧底線,守護民生福祉。每月定期召開防貧監測工作會,對低收入農戶逐戶分析研判,累計落實產業獎補84.5萬元,發放雞鴨苗近1000只,幫助脫貧戶穩定增收。汪凌霄說:“看到農戶們的收入賬本越來越厚,我們的辛苦就值了。”
駐村工作隊落實”開發式“幫扶政策,為低收入脫貧戶捐贈雞鴨苗
激活產業引擎,賦能鄉村發展。堯治村駐村工作隊積極爭取后盾單位幫扶資金9萬元,用于捐贈雞苗、建設水利設施和公共活動場地;推動村集體經濟收入兩年達26.6萬元。第一書記李志牽頭開展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讓百余戶農戶掌握了養殖新技能,他感慨:“產業興才能鄉村興,這是我們的‘頭號工程’。”
駐村第一書記李志進村開展產業指導
厚植為民情懷,辦好民生實事。聯系后盾單位開展“愛心捐資助學”活動,累計捐款10余萬元,資助85名學生;開展“助農幫銷”“紅色故事進校園”等活動,提升村民幸福感。駐村隊員韋日我參與制作的黨建“文化墻”,成為村里的紅色文化新地標,他說:“每一件小事,都是我們和村民的‘連心橋’。”
駐村工作隊組織堯治村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暑期研學活動
兩年駐村時光轉瞬即逝,在輪換座談會上,隊員們的感言真摯動人。
- 李 ?志(第一書記):“兩年里,我們把‘辦公室’搬到田間地頭,把‘初心’寫在鄉村沃土。離別之際,最放心不下的是產業項目,但我相信新一屆工作隊會接過接力棒,讓堯治村越來越好。”
- 汪凌霄(工作隊員):“從‘外來客’到‘村里人’,村民的一句‘謝謝’勝過千言萬語。駐村經歷讓我深刻理解‘腳下有泥,心中有光’的含義,這段歲月將成為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 韋日我(工作隊員):“作為‘老隊員’,我見證了堯治村的點滴變化。選擇留任,是因為這里還有需要我們的群眾,還有未完成的夢想。接下來,我會帶著新隊員繼續跑好‘接力賽’,讓鄉村振興的步子邁得更穩、更快。”
如今,堯治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產業發展蒸蒸日上,村民的笑臉日益燦爛。這支駐村工作隊用青春和汗水詮釋了責任與擔當,他們的故事,是柳江區無數基層駐村干部的縮影。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正是有了這樣一群“扎根者”“奉獻者”,才讓希望的田野煥發出勃勃生機。(黃曉樂)
在柳江區百朋鎮堯治村的田間地頭、村屯院落,總能看到這樣一群忙碌的身影:他們走家串戶訪民情,產業幫扶促增收,用心用情解民憂。他們是來自柳州市退役軍人服務中心、柳江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等單位的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李志、隊員韋日我、汪凌霄。自2023年4月駐村以來,三人牢記使命、攜手奮進,用實干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動人篇章。
駐村第一書記李 志(右一)、隊員汪凌霄(中間)、韋日我(左一)
初到堯治村時,陌生的環境、復雜的村情讓工作隊成員們感受到了不小的挑戰。“剛來時,對村里的產業發展、農戶需求一頭霧水。”第一書記李志回憶道。為了盡快融入基層,三人迅速轉變角色,白天走村入戶,足跡遍及138戶脫貧戶10個村屯,深入了解家庭狀況、產業發展瓶頸;晚上挑燈學習政策文件,與村“兩委”共商發展大計。工作隊員汪凌霄坦言:“一開始連村民的方言都聽不太懂,但我們堅信,只要撲下身子、扎下根子,總能打開工作局面。”
堯治村駐村工作隊開展2023年幫扶工作業務培訓會
筑牢防貧底線,守護民生福祉。每月定期召開防貧監測工作會,對低收入農戶逐戶分析研判,累計落實產業獎補84.5萬元,發放雞鴨苗近1000只,幫助脫貧戶穩定增收。汪凌霄說:“看到農戶們的收入賬本越來越厚,我們的辛苦就值了。”
駐村工作隊落實”開發式“幫扶政策,為低收入脫貧戶捐贈雞鴨苗
激活產業引擎,賦能鄉村發展。堯治村駐村工作隊積極爭取后盾單位幫扶資金9萬元,用于捐贈雞苗、建設水利設施和公共活動場地;推動村集體經濟收入兩年達26.6萬元。第一書記李志牽頭開展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讓百余戶農戶掌握了養殖新技能,他感慨:“產業興才能鄉村興,這是我們的‘頭號工程’。”
駐村第一書記李志進村開展產業指導
厚植為民情懷,辦好民生實事。聯系后盾單位開展“愛心捐資助學”活動,累計捐款10余萬元,資助85名學生;開展“助農幫銷”“紅色故事進校園”等活動,提升村民幸福感。駐村隊員韋日我參與制作的黨建“文化墻”,成為村里的紅色文化新地標,他說:“每一件小事,都是我們和村民的‘連心橋’。”
駐村工作隊組織堯治村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暑期研學活動
兩年駐村時光轉瞬即逝,在輪換座談會上,隊員們的感言真摯動人。
- 李 ?志(第一書記):“兩年里,我們把‘辦公室’搬到田間地頭,把‘初心’寫在鄉村沃土。離別之際,最放心不下的是產業項目,但我相信新一屆工作隊會接過接力棒,讓堯治村越來越好。”
- 汪凌霄(工作隊員):“從‘外來客’到‘村里人’,村民的一句‘謝謝’勝過千言萬語。駐村經歷讓我深刻理解‘腳下有泥,心中有光’的含義,這段歲月將成為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 韋日我(工作隊員):“作為‘老隊員’,我見證了堯治村的點滴變化。選擇留任,是因為這里還有需要我們的群眾,還有未完成的夢想。接下來,我會帶著新隊員繼續跑好‘接力賽’,讓鄉村振興的步子邁得更穩、更快。”
如今,堯治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產業發展蒸蒸日上,村民的笑臉日益燦爛。這支駐村工作隊用青春和汗水詮釋了責任與擔當,他們的故事,是柳江區無數基層駐村干部的縮影。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正是有了這樣一群“扎根者”“奉獻者”,才讓希望的田野煥發出勃勃生機。(黃曉樂)